營養飲食

不容忽視的“鎘大米”與鎘中毒

文章導讀

人們總是在食品安全中學習化學知識, 兩年前“10%大米鎘超標”的新聞讓人們空前關注起鎘——對於多數人來說, 本來應該只在中學化學裡與它見過一兩面, 而這一次“廣州超過4層大米鎘超標, 有關部門未公佈超標名單”, 更讓公眾群情激憤。 這些超標的比例是否準確、廣州監管部門不公佈名單的做法是否合理, 這裡暫且不論, 只對鎘中毒與鎘大米做一些知識背景的介紹。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 在冶金、塑膠、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 它通常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 再通過灌溉進入食物, 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據不同的攝取方式來量, 鎘對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通過大米等食物攝取的, 屬於“長期小劑量”。 這種情況帶來的危害主要是腎臟和骨骼。 目前, WHO對鎘的安全標準就是基於對腎臟的毒性建立的, 上限是每週每公斤體重7微克。 這相當於一個60公斤的人,

每天不超過60微克。

這個安全標準包括所有的鎘來源。 除了米飯, 還有其他食物和飲水。 對於大米, 我國的安全標準是每公斤0.2毫克。 相比與日本的0.4毫克, 還要更嚴格一些。 應該注意的是, 這只是一個“控制標準”, 並不意 文章導讀

味 著高於這個值的大米才有害,

而低於它的大米就“安全”。 比如說, 如果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 每天吃500克鎘含量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這樣的大米是合格的, 也超過了WHO的“安全線”。 如果只吃200克含量為每公斤0.25毫克的——雖然它超標了, 但是總攝入量也還沒有超過“安全線”。 此外, 我們還要吃其他食物, 還要喝水, 其中也還可能含有鎘。 對於“鎘大米”產區的人們來說, 其他來源的鎘就更不能忽視。

兩年前報導的“鎘大米”中, 鎘的含量最高可達每公斤1.005毫克。 這個數值與日本“高鎘”地區產的大米差不多。 在日本神通川和梯川流域, 大米的鎘含量最高達到過每公斤1.06毫克。

文章導讀

這種慢性鎘中毒的症狀被命名為“痛痛病”, 日本在幾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目前, 中國還沒有詳細的病例統計。 在日本的上述地區, 統計的成人接近兩萬(占了當地人口的絕大部分), 出現了近二百病

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 以老年女性為主。 根據目前的研究, 痛痛病的症狀主要來源於鎘對腎臟和骨骼的破壞。 鎘會在腎臟中累積, 最後導致腎衰竭;對骨骼的影響則是骨軟化和骨質疏鬆。 長期接觸更大劑量(WHO安全線的3倍以上)的鎘還可能會導致消化道的障礙。 在動物實驗中, 這種劑量的鎘還顯示了對生殖和發育系統的影響。 不過, 對於人類是否有同樣影響, 還沒有可靠資料。

文章導讀

鎘中毒更大的麻煩在於它的長期性。 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 腎衰症狀依然會持續。

中國人很難不吃米飯。 對於非“高鎘”地區的人們來說, 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嚴重。 根本的解決途徑還是工業污染的治理, 迫切的需要則是廣泛嚴格地檢測食物以及飲水中的鎘含量, 並且及時處理與公佈。 對於消費者來說, 保護自己的可行途徑是增加食譜的多樣化, 減少對大米(尤其是單一來源的大米)的依賴。

此外, 根據日本的統計, 鈣和維生素D缺乏的人群, 對鎘過量也更加敏感。 所以, 保證自己的食譜中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 可能有助於增加對鎘的抵抗力。

更需要關注的是, 除了鎘, 大米之中還可能存在鉛、砷、汞等其他的污染。 考慮到大米在中國食譜中的分量, 全面系統地評估與監控各種污染, 就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