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医中药需要大力保护

导语: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财富, 将中医中药发扬光大, 保护好中医中药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社会相适应, 并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需求, 形成中医药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 医药的作用, 唐代中医药大师孙思邈定位为“拯黎元于仁寿, 济羸劣以获安”。 浅析之:拯救染病的百姓重获生命;援救弱残的群体恢复健康。 明确了医药在人类生命中“补偏救弊”的特殊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教导人们“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以及“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重在防病, 也正是今天药品“济世养生”的原始内涵。 文化需要智慧予以发挥;中医药需要文化予以大力传播。

远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萆纲目》、《普济本事方》、《雷公炮制论》;近到《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 文化与智慧相互增长, 中医药文化在不断总结、创新、流传。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具有历史的阶段性、连续性, 随着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 疾病谱的变化, 科学实验的发展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不同时期派生出新的流派、学说, 丰富并贯通了中医药智慧文化。 近代, 时间急速推移、科技屡见创新、物质经济不断丰富、生活改善;同时环境对人体产生诸多影响, 病原微生物的耐受力增强、致病因素不断增生, 新病种有时同现于一个人体, 一次次的病毒变异等等, 而中医药凭借强大的文化基础与智慧, 运用古方与今药, 辨证施治,

依生命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创新、发展。

时下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经很少了, 与西方的契约文化相比, 中国的智慧文化更显得宏观, 包容性更强。 “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其实质是回归文化的根。 当前不实际的、夸张的、广告式的低层次文化表现盛行, 应及时扬弃;真正需要留下的是实践智慧, 而智慧文化是中医药所特有的。

#p#副标题#e#

文化征服是从利益渗透到意识上的认同。 西药进入中国市场时, 文化是先导, 借助教会的免费医疗, 宣传、普及医疗知识使对方民族从了解、理解到认同、归附, 更随着医疗与利润的需求而不断发展, 在我国与中医药比肩运行了百余年。 文化是可以经营的。 当前西药仍以文化推进企业的发展, 像美国的辉瑞公司, 吸纳一批我国很年轻的西医药人士, 到处寻找我国中药中能作为产品的化合物, 低价临床, 经论证后收储, 形成一种隐含的攻势。 中药研究应从急症、外用、实效着手, 依照病情的需要研制高水平的产品, 充分运用文化平台, 以速效、时效,

因病、因时、因地、因人群适宜地进入国际市场。 发挥辨证论治, 补偏救弊的特殊医疗作用, 逐渐深入并努力拓展开去。

企业是通过价值来体现它存在的必要。 日本经济学家杉浦勉认为:“人才经济, 注意力经济, 创造力经济是新经济的三种形式, 所共通的地方在于, 给人、物、及人的活动, 增添魅力变得很重要, 而能够增添这种魅力的就是文化。 ”文化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 它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是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资源。 迷人的文化力对于国家、城市、城镇乃至企业都很重要, 在经济上已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文化为依托发展科技, 中医药文化具有理论的指导, 实践的验证。 从时势导向来看,

文化科技的发扬应从无休止的理论争辩, 向实力创造财富转化。 可以说,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科学研究应充分发挥文化力, 为国家创造财富, 并使其增值, 而中医药的生命智慧文化就正在为国富民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