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右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和恢復注意事項

我們都知道,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身體素質會逐漸下降,尤其是老年人他們行走能力下降,一不小心就會跌倒導致骨折,今天講的內容就是關於骨折.股骨頸骨折,在老年人最為多見, 尤其是50多歲的老年人,而且女性多於男性,股骨頸骨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今天我們跟大家說的是股骨頸骨折的一種情況-右股骨頸骨折.

通常引起右股骨頸骨折的病因有四種,分別是骨質疏鬆,跌倒,肢體不靈活和下肢扭轉.其臨床表現為

1.症狀

老年人跌倒後訴髖部疼痛, 不敢站立和走路, 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

2.體征

(1)畸形 右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 髖部除有自發疼痛外, 移動右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 在右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時, 髖部也感疼痛,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常有壓痛。

(3)腫脹 右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 骨折後出血不多,

又有關節外豐厚肌群的包圍, 因此, 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

(4)功能障礙 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後不能坐起或站立, 但也有一些無移位的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 在傷後仍能走路或騎自行車。 對這些病人要特別注意, 不要因遺漏診斷使無移位穩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定骨折。 在移位骨折, 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 因而患肢變短。

(5)右肢患側大粗隆升高 表現在:①大粗隆在髂-坐骨結節聯線之上;②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準距離縮短, 短於健側。

治療方法:

1 .手術治療

右股骨頸骨折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手法復位內固定, 只要有滿意復位, 大多數內固定方法均可獲得80%~90%的癒合率, 不癒合病例日後需手術處理亦僅5%~10%,

即使發生股骨頭壞死, 亦僅1/3病例需手術治療。 因此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原則應是:早期無創傷復位, 合理多枚釘固定, 早期康復。 人工關節置換術只適應於65歲以上, GardenⅢ、Ⅳ型骨折且能耐受手術麻醉及創傷的傷者。

2.復位內固定

復位內固定方法的結果, 除與骨折損傷程度, 如移位程度、粉碎程度和血運破壞與否有關外, 主要與復位正確與否、固定正確與否、術後康復情況有關。

3.人工假體置換術。

恢復注意事項:

1、保持體位:持續牽引、內固定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均穿丁字鞋,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變動體位時, 應保持肢體伸直, 避免出現內收、外展及髖部屈曲動作, 以防骨折移位。 臥床期間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和踝、趾的伸屈活動,

並注意觀察有無壓瘡、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等併發症。

2、功能鍛煉:牽引治療8周後可在床上坐起, 3個月後可扶拐下地不負重行走, 6個月後逐漸棄拐行走。 手術內固定治療後3周後可坐起, 活動髖關節、膝關節, 6周後扶拐下地不負重行走, 骨折癒合後可棄拐行走。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後, 1周開始進行髖關節活動, 2—3周可扶雙拐下地不負重行走, 3個月後棄拐行走, 恢復期不可盤腿、不可坐矮板凳, 以防發生髖關節脫位。

3、預防併發症:股骨頸骨折臥床時間較長, 可出現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 應做好皮膚護理, 幫助病人定時翻身;定時叩背、指導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促進排痰;鼓勵病人多飲水。

在此,我們呼籲年輕朋友們,平日裡多與自己家裡年長的長輩的交流一下,叮囑他們注意一些事項,比如走路時注意腳下等以防止他們因跌倒等情況而引起股骨頸骨折.注意營養與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新鮮水果和蔬菜,

儘量是高蛋白、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