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阿月渾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阿月渾子始載于《本草拾遺》, 云: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 云與胡榛子同樹, 一歲棒子, 二歲渾子也。 《綱目》亦錄著, 引《海藥本草》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無名木生嶺南山谷,

其實狀若榛子, 號無名子, 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 《綱目拾遺》亦錄著, 其云與榛子同類。 以上所述即與本品相符。

【拼音名】ā Yuè Hún Zǐ

【別名】胡棒子、無名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阿月渾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tacia vera 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 曬干備用。

【原形態】阿月渾子 落葉小喬木, 高5-7m。 小枝粗壯、圓柱形, 具條紋和小皮孔, 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幼枝常被毛。 奇數羽狀復葉互生, 通常具3小葉, 稀5小葉;葉柄上面平, 無翅或具狹翅;小葉無柄或幾無柄, 葉卵形或闊橢圓形, 長4-10cm, 寬2.5-6.5cm, 頂生小葉較大, 先端鈍或急尖, 具小尖頭, 基部闊楔形、圓形或截形, 側生小葉基部常不對稱, 全緣, 葉上面無毛, 葉下面疏被微柔毛,

革質。 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長4-10cm, 花序軸及分枝被柔毛, 具條紋, 雄花序寬大, 密集;雄花花被3-5, 長圓形, 大小不等, 雄蕊5-6;雌花花被3-5, 長圓形, 膜質, 邊緣具卷曲睫毛;子房無柄, 長圓形, 長約lmm, 花柱長約0.5mm。 核果卵形或長橢圓形, 果柄長約3cm, 果較大, 長約2cm, 寬約1cm, 先端急尖, 具細尖頭, 成熟時黃綠色至粉紅色。 花期3-5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新疆有栽培。

資源分布:產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前蘇聯西南部及南歐。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卵形或廣卵形, 稍扁, 長1.3-2.2cm, 寬約lcm, 棕黃色至紫紅色, 先端尖, 基部截形, 有果柄殘痕, 表面有縱行略扭曲的棱條紋和斷續的點狀突起, 果皮易開裂;果核長1.2-2cm, 卵圓形或橢圓形, 先端尖, 光滑, 灰白色, 果殼堅硬, 厚約lmm。 種子表皮呈灰棕色或帶紫紅,

基部種臍呈長方形疤痕狀, 痕長約3mm, 內部綠色至淡綠色。 氣微, 味微甘香。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細胞1列, 切向延長呈長方形;下為1-2列巨細胞;頹廢的薄壁細胞常破壞模糊, 并散在螺紋導管, 直徑約10μm, 子葉細胞多角形, 含油滴和糊粉粒。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溫腎;暖脾。 主腎虛腰冷;陽痿;脾虛冷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