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蘆薈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1.《植物名實圖考》:油蔥, 即羅幃草。

2.《嶺南雜記》:油蔥形如水仙葉, 葉厚一指, 而邊有刺。 不開花結子, 從根發生, 長者尺余。 破其葉, 中有膏, 婦人塗掌中以澤發代油。 按油蔥, 粵西人以其膏治湯火的傷有效。 又名羅幃花, 如山丹。 象鼻草, 初生如舌, 厚潤有刺, 兩葉對生, 高可尺余, 邊微內翕。 外葉冬瘁, 內葉即生, 栽之盆玩, 喜陰畏漢, 蓋即與仙人掌相類。 產大理者, 夏發莖, 開小尖瓣黃花

【拼音名】Lú Huì Yè

【英文名】Aloe leaf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斑紋蘆薈或庫拉索蘆薈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oe vera L.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3.Aloe ferox Mil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庫拉索蘆薈, 多年生草本。 莖極短。 葉簇生於莖頂, 直立或近於直立, 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 長15-36cm, 寬2-6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寬闊, 粉綠色, 邊緣有刺狀小齒。 花莖單生或稍分枝, 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 長約2.5cm, 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 6裂, 裂片稍外彎;雄蕊6, 花藥丁字著生;雌蕊1, 3室, 每室有多數胚珠。 蒴果, 三角形, 室背開裂。 花期2-3月。

2.斑紋蘆薈, 多年生草本。 根系段狀。 莖短或無莖。 葉簇生, 螺旋狀排列, 直立, 肥厚;葉片狹披針形, 長10-20cm, 寬1.5-2.5cm, 厚5-8mm, 先端漸尖, 基部闊而包莖, 邊緣有刺狀小齒, 下有斑紋。 花莖單生或分枝, 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 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 6裂, 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 有時突出, 花藥2室, 背部著生;子房上位,

3室, 花柱線形。 蒴果三角形, 長約8mm。 花期7-8月。

3.好望角蘆薈, 莖直立, 高3-6m, 葉30-50片, 簇生於莖頂;葉片披針形, 長達60-80cm, 寬12cm, 具刺, 深綠色至藍綠色, 被白粉。 圓錐狀花序長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6, 呈管狀, 基部連合, 上部分離, 微外卷, 淡紅色至黃綠色, 帶綠色條紋;雄蕊6, 花藥與花柱外露。 蒴果。

【生境分佈】

1.原產非洲北部地方, 目前於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我國亦有栽培。

2.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有栽培。

3.分佈非洲南部地區。

【化學成份】

1.庫拉索蘆薈 葉含蒽類化合物:蘆薈大黃素甙(aloin,aloinA,barbaloin)21.78%, 異蘆薈大黃素甙(isobarbaloin, aloinB), 7-羥基蘆薈大黃素甙(7-hydroxyaloin)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5-hydroxyaloinA)。 又含樹脂約12%, 為蘆薈樹脂鞣酚(aloeresitannol)與桂皮酸(cinnamic acid)相結合的酯。 還含L-天冬醯胺(L-asparagine), 天冬氨酸(aspqrtic acid), DL-蘇氨酸(DL-threonine), L-色氨酸(L-tryp0tophane)等氨基酸;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蘋果酸(malic acid), 枸櫞酸(citric acid), 酒石酸(tartaric aicd)等有機酸以及鈉、鉀、鈣、鎂、氯等無機元素。 又含D-葡萄糖(D-glucose), D-甘露糖(D-mammose)。 另含多糖混合物, 基中主含果膠酸(prctic acid)還有D-半乳聚糖(D-galactan), 葡萄甘露聚糖(galactose)的摩爾比為5:1;在D-半乳聚糖中含半乳糖占92.9%, 半乳糖醛酸占3.8%;在葡萄甘露聚糖中葡萄糖與甘露糖的摩漁爾比為1:22。 還含一種稱為蘆薈多糖(aloeferan)的多糖, 其實驗式為(C222H620O336NS3P)7, 相對分子品質約7000;另含1種多糖, 基中D-葡萄糖、D-甘露糖與D-半乳糖的摩爾比為2:2:1, 還有少量的阿拉伯糖(arabinosr)和鼠李糖(rhyanmose)。

2.斑紋蘆薈 葉含蘆薈苦素(aloesin), 蘆薈寧(aloenin),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十六碳二烯酸(hexadecadieno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葡萄糖酸(gluconic acid),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維生素(vitamin)B1、B2、C、D、E、PP, 另含代號為A60、A90a、A90b的三種多糖, 其相對分子品質分別為12000、47000、12000,

A60系甘露聚糖, A90b為葡萄甘露聚糖, 其中葡萄糖與甘露糖的摩爾比為3:4。 又含蘆薈多糖。

3.好望角蘆薈 葉含蘆薈大黃素甙, 異蘆薈大黃素甙。 又含蘆薈樹脂(aloeresin)A、B、C、D, 其中蘆薈樹脂B就是蘆薈甘素。 還含異蘆薈樹脂(isoaloeresin)A, 蘆薈松(aloesone), 好望角蘆薈甙元(feroxidin), 好望角蘆薈甙(feroxin)A及B, 呋喃蘆薈松(furoaloesone), 好望角蘆薈內酯(feralolide), 5-羥基蘆薈大黃素甙A。

【藥理作用】

1.蘆薈甙能刺激大腸蠕動, 引起緩瀉。 斑紋蘆薈葉的混懸液(400mg/ml)給雄鼠灌胃, 其瀉下作用和進口蘆薈相似。

2.蘆薈葉漿汁製成含多糖類(聚糖醛酸酯, polyuronide)的凝膠製劑, 用於皮膚或其它組織創傷以及燒傷。

【性味】味苦;澀;性寒

【歸經】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化瘀;殺蟲。 主目赤;便秘;白濁;尿血;小兒驚癇;疳積;燒燙傷;婦女閉經;痔瘡;疥瘡;癰癤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或搗汁。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絞汁塗。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脾胃虛弱者禁用。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涼血止痛。 治內傷, 洗痔瘡, 敷瘡疥, 去油膩。

2.《雲南府志》:治丹毒。

3.《本草綱目拾遺》:治跌撲損傷。

4.《植物名實圖考》:治湯火灼傷。

5.《嶺南采藥錄》:去瘀散毒。

6.《南寧市藥物志》:消疳熱, 殺蟲積, 通經, 涼肝。 治婦人經閉, 小兒驚癎、疳積。 生用外敷, 治湯火傷和痄腮。

7.《四川中藥志》:治濕熱白濁, 白帶。

8.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搗敷癤癰腫毒, 潰瘍爛肉。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