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孔雀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Kǒnɡ Què Cǎo

【英文名】Herb of French Marigold

【別名】黃菊花、五瓣蓮、老來紅、臭菊花、孔雀菊、小萬壽菊、紅黃草、緞子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孔雀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agetes patul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也雀草 一年生草本, 高30-100cm。 莖直立, 通常近基部分枝, 分枝斜開燕尾服。 葉羽狀分裂, 長2-9cm, 寬1.5-3cm, 裂片線狀披針形, 邊緣有鋸齒, 齒端常有簪細芒, 齒的基部通常有一腺體。 頭狀花序單生, 徑3.5-4cm;花序梗長5-13(-15)cm, 先端稍增粗;總苞片約1.5cm, 寬約0.7cm, 長橢圓形, 上端具銳齒, 有腺點;舌狀花金黃色或橙色, 帶有紅色斑;舌片近圓形,

長8-10mm, 寬6-7mm, 先端微凹;管狀花花冠黃色, 長10-14mm, 與冠毛等長, 具5齒裂。 瘦果線形, 基部縮小, 長8-12mm, 黑色, 被短柔毛;冠毛鱗片狀, 其中1-2個長芒狀, 2-3個短而鈍。 花期5-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 或在庭園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本品含萬壽菊素(patuletin), 槲皮萬壽菊素(quercetagetin), 萬壽菊甙(patulitrin), 槲皮萬壽菊甙(querc-etagitrin), α-三聯噻吩(α-terhienyl), Z-羅勒烯酮(Z-oci-menone), E-羅勒烯酮(E-ocimenone), 棕檬烯(limonene),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萬壽菊酮(tagetone), 辣薄荷酮(piperitone)和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

花中含萬壽菊素及其甙和槲皮萬壽菊素[5-7], 土木香腦(helenine), 堆心菊素(heleninen), 玉紅色素(rubichrome), 堇黃質(violaxanthin)等色素及中輥萬壽菊素(allopatuletin)。

根中含α-三聯噻吩。 鬚根含-5(4-乙醯氧基-1-丁炔基)-2, 2-聯噻吩[5-(4-acetoxy-1-butynyl)-2, 2-bithiophene], 5-(1-丁烯基)-2, 2-聯噻吩[5[(1-nuten-1-yl)-2, 2-bithiophene], 異彩蘭草素(isoeuparin)。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 主風熱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肋腺炎;乳癰;癤腫;牙痛;口腔炎;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研末。 外用:適量, 研末醋調敷;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貴州草藥》:清熱利濕, 止咳。 治咳嗽, 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