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個體化治療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核心

血糖控制目標“因人而異”

目前, 中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 最新資料顯示, 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14億, 約占全球糖尿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 2型糖尿病患者占93%-95% 。 作為一種複雜的進展性疾病, 2型糖尿病引發的各種併發症包括:高血壓、腦血管病、心血管病、下肢血管病等,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 。

近日由賽諾菲主辦的“第三屆2014口服降糖藥病東西方論壇”在北京、成都、廣州三地召開, 會議強化了個體化治療在血糖控制上的重要性, 並指出2型糖尿病治療已超越標準化, 進入個性化時代,

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等實際差異進行“量體裁衣”一體化管理。

翁建平教授指出:“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療的根本, 設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血糖目標對於血糖控制尤為重要。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 首先必須明確血糖控制的目標, 其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

2013發佈的《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糖尿病診療路徑》明確提出, 血糖控制目標包括由患者自我監測確定的空腹及餐後血糖水準, 而且提出更嚴格和更明確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標:空腹或餐前血糖<6.1mmol/L, 且無低血糖發生。

不過, 《路徑》也重點強調, 空腹血糖目標並非一成不變, 而應基於年齡、合併症、糖尿病病程、低血糖風險、患者積極性、依從性、預期壽命等因素而進行個體化調整。

“對於嚴重低血糖病史、嚴重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嚴重併發症和病程長的患者, 降糖目標值可適當寬鬆;而對於降糖措施無明顯低血糖或其他不良事件、病程短、無顯著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可追求更嚴格的降糖目標。 ”翁建平教授表示。

糖尿病治療需“量體裁衣”

然而, 醫生面對成千上萬的糖尿病患者, 每個人的病種、疾病特點、家庭環境、治療時的狀況和期望值都不盡相同。 專家指出, 醫生在為患者治療的過程中, 需要在標準化診斷的基礎之上, 再配合個體化的“對症下藥”。

事實上, 隨著對糖尿病病理的不斷深入瞭解, 以及糖尿病治療領域循證醫學新證據和新降糖藥的不斷湧現, 可供醫生和患者選擇的降糖藥物種類繁多,

因此,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一款藥物, 成為許多患者感到困惑的難題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潘長玉教授表示, 與新興的降糖藥物相比, 磺脲類降糖藥物仍然具有顯著的藥物經濟學優勢, 始終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核心治療之一。

隨著製藥技術的進步, 磺脲類這一經典藥物也在發展, 格列美脲作為第三代的磺脲類藥物, 具有雙重的作用機制, 能夠生理性促進胰島素分泌, 具有更強的胰外作用, 可同時有效針對2型糖尿病的兩個主要病理生理異常--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 符合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需求。 且一天一次的服藥方式有利於提高患者依從性。

同時,

臨床證據的不斷完善, 針對伴有心血管疾病、腎功能異常或卒中等糖尿病患者的“個體化治療”策略也在不斷清晰。

據潘長玉教授介紹,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併發症。 因此, 過去30年來, 全球從未停止關注降糖藥物的心血管安全性, 各類口服降糖藥陸續開展了大型心血管終點研究, 其中DPP-4抑制劑最被大眾期待。

潘長玉教授也指出, 降低血糖並不是糖尿病治療的唯一目的,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時, 預防和減少低血糖風險或誘發的心血管事件等併發症, 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延長患者生命才是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