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5歲兒童教育

文章導讀

現在都積極回應計劃生育要求, 獨生子女很常見, 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要跟上社會的發展, 不要因為孩子少就過於溺愛孩子, 這其實是害了孩子, 在兒童時期的教育是很關鍵的, 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 那種三歲看老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家中有5歲兒童, 就要瞭解5歲兒童教育的問題, 根據年齡段不同, 所採取的教育措施也不同。

在兒童時期, 把孩子教育好, 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於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 小的時候, 大人上點心, 在以後就會省心很多, 那麼5歲兒童教育也要細緻化、系統化。 下邊就來介紹一下:

1. 瞭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父母親只有正確地瞭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才能有針對性地按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去教育, 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 父母一定要學習點心理知識, 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 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

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 就密切配合記錄觀察日記, 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記錄下來, 有時還照相、錄音、錄相。 這種做法可以學習。

2. 讓孩子多自由活動, 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會走時, 就要開始讓孩子多自行活動, 引導與訓練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這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端。 在開始訓練孩子自行活動時, 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做某件事, 給孩子必要的幫助, 逐漸使孩子能夠自己去做。 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 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做, 漸漸養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依賴習慣。 因此, 父母不應當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動, 有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心理學研究證明, 兒童只有憑藉自己的活動去親自進行嘗試,

獨立思考, 通過直接地接觸世界, 才能真正地瞭解世界, 才有益於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

3. 加強訓練, 防止任性 不少家長說自己的獨生子女有任性、固執的缺點。 孩子這些不良的品質主要是由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與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 有的獨生子女因某種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就大哭大鬧。 家長為此心軟, 於是就遷就孩子, 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任性、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 所以, 只要家長教育得當, 不斷加強訓練, 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質。

4. 防止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然而愛不等於溺愛。 有的父母省吃儉用,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一切按孩子的意願辦, 一切聽孩子指揮。 犧牲一切為孩子, 導致嬌縱、溺愛, 實在貽害無窮。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那些衣裳襤褸, 鞋襪不整, 自己捨不得看戲, 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 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 ”“人們時常說, 我是母親, 我是父親, 一切都讓給孩子, 為他犧牲一切, 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就是父母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

5.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 在這種特定生活環境中, 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別的孩子社會交往的條件, 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 令人遺憾的是,

有的父母卻常常把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來。 有的獨生子女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稍不如意, 就哭鬧起來, 這時母親不是好言規勸引導孩子, 而是縱容自己的孩子說:“咱們不同他們玩, 回家自己玩吧!”這就喪失了孩子與社會交往的機會。 其實, 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 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理解他們, 自覺地為他們多創造條件。 這對孩子長大後參與社會生活十分有益。

6. 對孩子未來的期望要符合實際 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孩子自己, 以至不斷給孩子增加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 父母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上一個好的中學, 將來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有一個美好的前途。

要知道,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 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 將來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管理者。 必須承認人與人智力上的差別, 也要承認社會分工是客觀必然。 因此, 儘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才是明智的做法。 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是十分愚蠢的, 只能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痛苦。

對於5歲兒童教育問題, 其實並不是一個小問題,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希望, 把孩子教育好, 是對祖國的負責, 對孩子的負責, 多瞭解孩子的一些心理, 學會換角色的為孩子著想, 作為家長, 切勿揠苗助長, 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不要看到別人的孩子會這個自己的孩子不會就著急, 不用這樣比較, 給孩子增加壓力, 這種揠苗助長的做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