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疝氣可能造成大問題,別忽視小腹上的鼓包!!

體內的器官組織等離開本來應該待的位置, 通過周圍的缺損、孔隙或薄弱處, 進入另一個部位, 稱為「疝」。 那麼什麼是雙側疝氣呢?

疝氣是怎麼來的?

疝多發於腹部, 常見的是腹外疝, 就是肚子裡的腸管、脂肪等連同腹膜, 經過腹壁的薄弱點或孔隙, 向體表外突出所形成的。

摸摸你的肚子, 感覺起來皮肉分佈均勻。 但實際上, 在肚子裡面, 腹壁上的肌肉筋膜等並不均勻, 而是有薄有厚的, 有些地方還有一些天然形成的孔道。

當腹壁因為肌肉退化等原因強度降低, 或者用力咳嗽、便秘、搬運重物等動作造成腹內壓力增高,

就可能把器官組織擠向鄰近薄弱的地方。

這些器官組織通過薄弱的腹壁處膨出, 形成一個囊, 這就是疝。

腹外疝的種類

常見的有腹股溝疝、股疝、臍疝等。

1. 腹股溝疝

腹股溝, 就是小肚子與大腿根交界的兩個三角區, 發生在這個部位的疝叫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又分為斜疝和直疝, 斜疝最常見。 因生理結構的原因, 右側比左側多發, 男性比女性多發。

醫生有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初步區分這兩種疝:先將鼓出來的包塊小心收納回去, 然後用手指壓住腹股溝中間略偏上的地方, 再使勁咳嗽。 如果疝塊不再突出, 就是斜疝, 否則就是直疝。 另外斜疝會進入陰囊, 而直疝一般不進入陰囊。

2. 股疝

大腿根部, 有一個叫「股管」的解剖結構,

是腹壁的薄弱處。 如果股管開口鬆弛, 周圍肌肉和韌帶進一步薄弱, 腸管和部分脂肪就容易從此處外凸, 形成股疝。

股疝多見於 40 歲以上的婦女。 另外, 妊娠造成的腹內壓增高, 也使得股疝形成的風險增加。

股疝往往不大, 且剛開始一般沒有什麼明顯症狀, 所以大部分都是被偶然發現的, 體型比較胖的人更不容易發覺。

3. 臍疝

顧名思義, 就是通過臍環突出的疝。

成人臍疝較少見, 多數是中年經產婦女。 由於疝囊的入口狹小, 臍疝發生嵌頓的幾率較大, 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