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俗話說“不打不成材”?錯了!嬰兒的智商與挨打成反比

【六一兒童網導讀】教育孩子是個勞心又勞力的事情, 孩子以後成長成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家人如果教育孩子,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的家長是存在很多誤區的, 就比如我們常說的“不打不成材”, 這完全是錯誤的說法, 嬰兒的智商與挨打成反比。

嬰兒的智商與挨打成反比

新罕布夏海大學研究員斯特勞斯說:“常挨打的小孩不是變得比較笨, 而是認知能力的發展會較遲緩。 ”

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研究員報告稱, 從小經常挨打罵的小孩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得分98, 不常挨打罵的可得102。 他們認為,

原因是不打罵孩子的父母花較多時間講道理。

加拿大兒童健康研究所同意這個看法, 認為小孩受到支持時心智發展比較健全, 責打後必定只存“拚或逃”兩種反應。 這都不利於兒童堅定地思索解決麻煩的辦法, 發揮不出創造力, 只存硬拚或一走了事的念頭。

所以, 重要的是誘導孩子正視當前問題, 設法解決, 不是讓孩子失去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機會, 一走了之。

打還是不打?家長究竟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沒有掌握孩子的成長規律, “七歲八歲討人嫌, 十一二歲狗都嫌”, 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會顯露出不同的特性。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 家長的責任重大, 家長積極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學, 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歸根結底, 出現打罵甚至家庭暴力這些不科學的教育方式, 是因為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太少。

對孩子的應正面管教, 提倡不懲罰, 不嬌縱, 和善而堅定地養育孩子。 和善是尊重孩子, 堅定是尊重自己和當時的情境。 我們要用心去跟孩子進行聯結, 每天擁抱孩子、真誠地表達愛。 當孩子向我們傾訴, 要認真傾聽、回應, 去與他共情, 並向他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我們要學習一步一步慢慢放手, 把孩子的人生交還給他, 只在身後注視、陪伴、鼓勵、祝福, 在他需要的時候, 一轉身, 就可以看到我們張開的雙臂。 當然, 知易行難, 走進正面管教體驗式課堂, 和許多小夥伴一起踐行, 也許,

改變就會悄然發生。

當你和孩子建立了堅實的信任、理解、溝通的基礎, 你發現, 就算偶爾一次你沒控制好情緒, 對孩子吼叫了, 甚至動了手, 你還可以通過從錯誤來進行修復。 它不但不會成為障礙, 反而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真實的人, 也會犯錯, 他還能從中學會承擔責任以及關注問題的解決。

通過以上小編的介紹, 希望各位家長能反省一些平時自己的行為, 對付熊孩子不能光靠打, 打孩子反而更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智商, 多給孩子講點道理, 多理解理解孩子, 打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