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五加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Wǔ Jiā Yè

【英文名】Leaf of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別名】五加蕻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 A.sessiliflorus (Rupr.er Maxim.)Seem.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灌木, 有時蔓生狀, 高2-3m。 枝灰棕以, 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 葉為掌狀複葉, 在長枝上互生, 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 常有細刺;小葉5, 稀為3或4, 中央一片最大, 倒卵形至倒披針形, 長3-8cm, 寬1-3.5cm, 先端尖或短漸尖, 基部楔形, 兩面無毛, 或沿脈上疏生剛毛, 下麵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 邊緣有細鋸齒。 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頂端, 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

花瓣5, 長圓狀卵形, 先端尖, 開放時反鄭;雄蕊5, 花絲細長;子房2室, 花柱2, 分離或基部合生, 柱頭圓狀狀。 核果漿果狀, 扁球形, 直徑5-6mm, 成熟時黑色, 宿存花柱反曲。 種子2粒, 細小, 淡褐色。 花期4-7月, 果期7-10月。

灌木或小喬木, 高2-5m。 樹皮暗灰色或黑色, 有縱裂紋, 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 平直或彎曲。 掌狀複葉;柄長3-10cm, 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 小葉3-5, 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 稀為橢圓形, 長8-18cm, 寬3-7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深綠色, 下面淺綠色, 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 邊端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深綠以, 下面淺綠色, 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 邊緣有不整齊鋸齒。 數個至10個頭狀藥序組成圓錐花序, 總花梗長5-30mm, 必生短柔毛;萼綠色, 密生白色絨毛,

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于黑褐以, 花瓣5, 放形, 長不及2mm, 外面褐短柔毛, 以後毛脫落;雄蕊5, 長於花瓣;子房2室, 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 僅柱頭裂片離生。 核果漿果狀, 卵橢圓形, 成熟時黑色, 具宿存花柱。 花期6-8月, 果期8-9月。

【化學成份】無梗五加的葉含強心甙0.228%, 揮發油0.1%還有皂甙。 刺五加的葉含多種刺木骨甙(Eleuthe-rosides)。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散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 主皮膚風濕;跌打腫痛;疝痛;丹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研末;或泡酒。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皮膚風, 可作蔬菜食。

2.《生草藥性備要》:敷跌打, 消腫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