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消除誘因才能避免發生猝死

迄今為止,國內外對猝死尚無統一的標準,不同學者對猝死發生的時間界定不一。 有的人認為瞬間即刻死亡為猝死,有的人認為在24小時以內死亡為猝死。

國際著名的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為了統一標準,根據患者死亡的時間將猝死定義為1小時內死亡、6小時內死亡和24小時內死亡三種,且不將它們統稱為猝死,以免混淆標準。

在臨床上,可導致人猝死的原因除了患有心腦血管病、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以外,還有發生意外傷害等。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由非外傷引起的心源性猝死,且重點談的是1小時內死亡和6小時內死亡。

猝死是一種最嚴重的生活事件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生老病死本該如自然界中的花開花落,是一種無病無痛、無疾而終的自然凋亡。 但如果一個人英年早逝,則會給其親人帶來巨大的打擊。

調查表明,在給人們帶來巨大打擊的43種生活事件中,中年喪偶位居榜首,為100分(表示最嚴重),遠遠超過坐牢(63分)。 而如果配偶是猝死的,其得分還要增加。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猝死的研究會受到古今中外學者的普遍關注,而且仍是目前各國重要的公共衛生難題。 早在24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真心痛……朝發夕死”的記載。 經解剖發現,長沙馬王堆2100年前西漢女屍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出現了95%的狹窄,其胃內約有138顆甜瓜子。

由此人們可以推斷,該婦人可能是在一次飽餐後突發心源性猝死的。 而在現代醫學史上,第一例有明確病歷記載和進行屍體解剖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是英國的外科醫生亨特。 該醫生是在一次醫院內部的學術討論會上因與人激烈爭吵而當場死亡的。

猝死有明確的“引爆”因素 大多數猝死患者都有明確的誘發因素,其中以過度疲勞、情緒激動、壓力過大、酗酒、飽餐、劇烈運動、寒冷或豪飲冰冷飲料等為主。

臨床實踐證實,心源性猝死雖然是飛來橫禍,但卻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而是在病理上有一個內外因素的“爆發”過程,因此心臟健康的人不會發生心源性猝死。 應當說,心源性猝死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尚未明瞭的過程,它也可以理解為是由“定時炸彈”(病理因素)加“引爆操作”(誘發因素)共同造成的。

兩者必須兼備,缺一不可。 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定時炸彈”是冠狀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狀態。 由於斑塊的大小、位置、形態和數量不同,尤其是穩定性不同,加之有些斑塊表面的包膜極薄,斑塊內的脂質增多,在血流的衝擊下或血管痙攣時便很容易破裂。

較大的斑塊可導致患者的血管狹窄超過70%以上,從而可引起心肌缺血。 這一過程大約需要數年或數十年的緩慢過程。 但即使是再小的斑塊破裂,只要數分鐘或數小時便可形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從而可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由此可以解釋有些幾十年的老冠心病患者為什麼會一直健康地生活著,不會發生急性心梗,而一些年輕人反倒很快會發生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冠狀動脈內的斑塊破裂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臨床上常見的30秒內的瞬間死亡則往往是由於心電紊亂引起心室纖顫(占90%)或心臟停搏(占10%)所造成的,其原因是突然的精神刺激或超常的體力運動造成心肌的嚴重缺血,並誘發心電紊亂和心律失常。

需要指出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冠心病和冠心病猝死雖然是同一性質的病變,但它們卻處於程度差異很大的三個階段。

大量的病理解剖報告表明,人類幾乎從兒童時期就有主動脈內膜上的脂肪沉積,男性在30歲以後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會明顯加快,接近60%的40歲左右的人可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80%的60歲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但人體具有強大的代償機能,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人並不等於患有冠心病。 在臨床上,必須根據患者的多項參數進行綜合判斷或通過為其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其至少有一支冠狀動脈的主幹狹窄超過50%以上方可診斷該患者患有冠心病。

據統計,在一年裡每500~2000人中只有1人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等心血管事件,其中發生猝死的約占13%~30%。

預防猝死要從小抓起 大多數中年人都承受著較重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加之其冠狀動脈上往往已有一定數量的斑塊,如果再不注重保養,很容易成為猝死高發人群中的一員。

預防心源性猝死一是要從小抓起,即讓人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炸彈”的產生;二是要懂得和善於養生,嚴防“炸彈”的引爆。

在北歐的“千湖之國”芬蘭的北加里略地區,由於居民的傳統膳食中有大量的膽固醇和動物脂肪,所以這裡的人因患冠心病而致死的幾率為全球之冠,有1/3的小學生竟因此而失去了父母。

後來經過政府20年來的大力預防,使該地區居民因患冠心病而死亡的幾率直線下降達一半以上,並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北加里略的曙光”。

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對冠心病的預防工作做得不到位,人們患該病的幾率不斷上升,患者的年齡也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由此可以看出,通過積極、有效的預防人們是完全可以控制冠心病的。

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 臨床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2倍。如果該患者同時還患有高脂血症,則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4倍,如果再有吸煙的嗜好,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8倍,如果同時還患有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幾率則是常人的16倍。

因此,人們通常將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和糖尿病稱為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這“四大殺手”個個都能獨立致病,而且一般不會使患者出現痛苦的症狀,因而有的患者直至猝死都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

由於冠心病是一種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發展于中年、發病於老年的慢性疾病,因此,人們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堅持合理地安排膳食、適量地進行運動、戒煙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這四項原則,遠離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

善待自己,健康第一 臨床觀察證明,約有75%的猝死事件都有一定的誘因,約有30%的猝死者在發病的前兩天都出現過胸痛、胸悶、憋氣、心慌和極度疲勞等症狀。因此,如果能及早地解除這些患者存在的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素,便可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免遭不測。

在臨床上,可導致冠心病患者猝死的誘因主要有以下6種: 1.持續過度地疲勞:動物試驗證明,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可導致幼猴發生動脈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例如,某醫科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在連續工作3天后,由於疲憊至極,站起來時,突然感覺一陣頭暈,隨後倒地死亡。

在夏天,如果數天持續高溫,酷暑難耐,往往就會有司機因過度疲勞而猝死在駕駛室內。因此,人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應該廢寢忘食,帶病工作,而應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2.情緒波動太大:大喜大悲、大驚大恐等不良情緒是導致人們發生各種心律失常的最常見誘因,而心律失常則可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例如,一位中年男性在領導找他談話後便極度恐慌。由於一夜輾轉未眠,他在第二天上午工作時便突然因心臟驟停而死亡。

3.酗酒與飽餐:酗酒與飽餐都能造成人的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多,並可誘發各種心律失常。另外,酗酒還可誘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是一種可導致猝死的非常危險的因素。

例如,一位房地產老總在陪同上級領導喝酒時,由於過於興奮,酒量倍增,在連續喝了數杯白酒後突發心肌梗死而死亡。

4.過量運動:過量運動可傷害人的身體,嚴重時可導致猝死。例如,一位老人在用力搬東西時,一憋氣,心跳驟停,成了植物人。又如,一位幹部平時打網球並沒有任何的不適感,而在參加比賽時,卻因為過量運動而突發嚴重的心絞痛,後經及時搶救才轉危為安。

5.豪飲冰冷飲料:近年來,在炎熱的夏天豪飲冰冷飲料已成為許多人發生心梗的常見誘因。人的食道在心臟的後面,胃在心臟的下面,心臟表面受到寒冷的刺激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使人發生意外。例如,一位29歲的青年男子在騎車下班的途中,一口氣喝了1升的冰鎮啤酒。半個小時以後他因發生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死亡。

此外,冠心病患者還應注意兩個“死亡三聯症”:一是冬天、淩晨、掃雪(世界各國每年發生猝死最多的日子大多都是在冬天下雪後的第二天上午);二是飽餐、酗酒、激動。

這6種因素都是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的誘因,而一旦這些因素聯合起來,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的危險性就會大大增加,其中飽餐、酗酒與激動更是比較常見的可導致猝死的誘因組合。

由此可以看出,通過積極、有效的預防人們是完全可以控制冠心病的。

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 臨床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2倍。如果該患者同時還患有高脂血症,則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4倍,如果再有吸煙的嗜好,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常人的8倍,如果同時還患有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幾率則是常人的16倍。

因此,人們通常將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和糖尿病稱為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這“四大殺手”個個都能獨立致病,而且一般不會使患者出現痛苦的症狀,因而有的患者直至猝死都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

由於冠心病是一種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發展于中年、發病於老年的慢性疾病,因此,人們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堅持合理地安排膳食、適量地進行運動、戒煙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這四項原則,遠離製造冠心病的“四大殺手”,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

善待自己,健康第一 臨床觀察證明,約有75%的猝死事件都有一定的誘因,約有30%的猝死者在發病的前兩天都出現過胸痛、胸悶、憋氣、心慌和極度疲勞等症狀。因此,如果能及早地解除這些患者存在的可導致猝死的危險因素,便可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免遭不測。

在臨床上,可導致冠心病患者猝死的誘因主要有以下6種: 1.持續過度地疲勞:動物試驗證明,精神壓力大、睡眠不足可導致幼猴發生動脈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例如,某醫科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在連續工作3天后,由於疲憊至極,站起來時,突然感覺一陣頭暈,隨後倒地死亡。

在夏天,如果數天持續高溫,酷暑難耐,往往就會有司機因過度疲勞而猝死在駕駛室內。因此,人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應該廢寢忘食,帶病工作,而應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2.情緒波動太大:大喜大悲、大驚大恐等不良情緒是導致人們發生各種心律失常的最常見誘因,而心律失常則可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例如,一位中年男性在領導找他談話後便極度恐慌。由於一夜輾轉未眠,他在第二天上午工作時便突然因心臟驟停而死亡。

3.酗酒與飽餐:酗酒與飽餐都能造成人的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多,並可誘發各種心律失常。另外,酗酒還可誘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是一種可導致猝死的非常危險的因素。

例如,一位房地產老總在陪同上級領導喝酒時,由於過於興奮,酒量倍增,在連續喝了數杯白酒後突發心肌梗死而死亡。

4.過量運動:過量運動可傷害人的身體,嚴重時可導致猝死。例如,一位老人在用力搬東西時,一憋氣,心跳驟停,成了植物人。又如,一位幹部平時打網球並沒有任何的不適感,而在參加比賽時,卻因為過量運動而突發嚴重的心絞痛,後經及時搶救才轉危為安。

5.豪飲冰冷飲料:近年來,在炎熱的夏天豪飲冰冷飲料已成為許多人發生心梗的常見誘因。人的食道在心臟的後面,胃在心臟的下面,心臟表面受到寒冷的刺激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使人發生意外。例如,一位29歲的青年男子在騎車下班的途中,一口氣喝了1升的冰鎮啤酒。半個小時以後他因發生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死亡。

此外,冠心病患者還應注意兩個“死亡三聯症”:一是冬天、淩晨、掃雪(世界各國每年發生猝死最多的日子大多都是在冬天下雪後的第二天上午);二是飽餐、酗酒、激動。

這6種因素都是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的誘因,而一旦這些因素聯合起來,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的危險性就會大大增加,其中飽餐、酗酒與激動更是比較常見的可導致猝死的誘因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