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分泌性中耳炎癥狀

分泌性中耳炎在成年人中患病一般都是單側耳朵, 患病時會感覺耳朵里面有黏黏的液體很不舒服, 嚴重的困難會造成整個耳朵都聽不見聲音了。 而分泌性中耳炎最長發生在兒童的身上, 兒童因為不明白什么是中耳炎, 直到聽力出現問題才被發現, 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到兒童的聽力, 做父母的應該時刻注意兒童的一舉一動。

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沒有明顯的疼痛和癥狀, 所以大多數人不能及時的發現中耳炎, 導致病情嚴重。 分泌性中耳炎在前期就會有膿狀的液體在耳朵里面, 如果發現有此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分泌性中耳炎的具體病因癥狀

中耳炎, 俗稱“爛耳朵”, 是鼓室粘膜的炎癥。 病菌進入鼓室, 當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癥, 其表現為耳內疼痛(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 如鼓膜穿孔,

耳內會流出膿液, 疼痛會減輕, 并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 急性期治療不徹底, 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 隨體質、氣候變化、耳內會經常性流膿液, 時多時少, 遷延多年。 中醫將本病稱為“耳膿”、“耳疳”, 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臨床上以嬰幼兒多見, 主要是因為小兒從耳通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兒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癥, 細菌進入中耳而發病。 另外小兒飲食時, 發生嗆咳、嘔吐時, 食物應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 產生炎癥。

耳疼、頭痛、頭暈、發熱、輕者低熱, 重者發熱、體溫可高達40℃, 可伴有嘔吐、腹泄、不食等全身癥狀。 不會說話的嬰兒哭鬧不安, 常抓耳朵。

1-2天后耳內鼓膜穿孔, 膿液流出后, 耳痛等癥狀減輕, 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 很容易轉成慢性中耳炎。

自療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以免病菌進入中耳, 引發炎癥。

(2)不能強力擤鼻和隨便沖洗鼻腔, 不能同時壓閉兩只鼻孔, 應交叉單側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 應十分小心, 宜先濕潤后才挖, 避免損壞鼓膜。

(4)游泳上岸后, 側頭單腳跳動, 讓耳內的水流出, 最好用棉簽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 保持鼻腔通暢。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強體育鍛煉, 增加休質, 減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熱性補藥, 如人參、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補膏之類。

(10)多食有清熱消炎作用的新鮮蔬菜, 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蓬蒿、黃

瓜、苦瓜等。

(11)小蟲進入耳道, 勿急躁、硬捉, 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蟲后捉取。

我們只要平時多注意就會減小分泌性中耳炎發生的幾率, 雖然這種疾病看起來不是很嚴重, 但是一旦時間久了病情也是會發生轉變的。 對于已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們就應該格外注意, 平時洗澡或者洗頭時千萬不要讓水進入到耳朵里, 以免發生感染, 引起更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