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翼狀胬肉症狀有哪些

翼狀胬肉的常見症狀會表現出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的症狀, 而隨著病情的發展, 還會出現頭部呈灰白色膠樣隆起, 頸部血管充盈以及組織肥厚的症狀, 患者要注意瞭解這些症狀進行判斷治療。

1.初發胬肉

結膜期胬肉: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 逐漸向角膜表面伸展, 形成一三角形帶有血管組織的胬肉, 狀似昆蟲的翅膀, 故名翼狀胬肉。 多發生於鼻側, 顳側者較少, 伸向角膜時, 可侵及前彈力層及淺層基質。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皺襞, 頭部跨越角膜緣, 底部扇狀, 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 在角膜緣前區, 為胬肉的頸部。 胬肉的頭部在角膜緣上隆起, 越過角膜緣向角膜伸展約2mm, 表面有微細血管。 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由微粒堆積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 為Fuchs小島。 小島與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於辨認的混濁。 靠體部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 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佈。 頭和頸部在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 螢光素著色, 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

3、.進展胬肉

頭部成灰白色膠樣隆起, 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邊緣, 頸部血管充盈, 組織肥厚。 胬肉頭部表面微隆起, 鄰近有散在鈣化點, 進展緣可越過瞳孔中央, 深至角膜前彈力層, 其上皮隆起, 混濁明顯。

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 可使角膜的彎曲度發生改變而引起散光。 Habsen等檢查39眼發現胬肉眼呈現規則散光, 散光度可達5D, 但多數視力不下降。 Lin等測定胬肉眼對比敏感度,

發現各個空間頻率明顯降低。 同時發現眩光現象也較正常眼明顯增多。

胬肉可長期穩定, 無明顯充血, 組織肥厚, 頭部稍顯隆起, 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潤, 胬肉不斷向角膜中央推進, 稱為進行期。 患者多無自覺症狀, 但當胬肉向角膜中央時展時, 可引起散光、若遮蓋瞳孔, 則將嚴重影響視力、肥厚攣縮的胬肉可限制眼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