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腎不納氣用什麼中成藥

所說的腎不納氣其實是一種呼吸系統的疾病, 其主要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氣短和氣喘、呼出的多吸入的少、當有一些動作的時候就會出現氣喘並且有大量的流汗等, 往往患者看起來有面部虛浮或者是脈細的現象。 在中藥中有很多的藥材是比較適合緩解該症狀的, 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即可。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金匱腎氣丸加減:炮附片10克、肉桂末3克(沖服)、山茱萸12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沉香末5克(沖服)、炒白術10克、補骨脂10克。 本方適用於喘促而形寒肢冷者。

(2)七味都氣丸:熟地黃10克、山茱萸12克、山藥10克、茯苓12克、丹皮、澤瀉各10克、五味子10克。 本方適用於喘促氣短不得以接續者。 以上方藥, 水煎煮, 取汁250~300毫升, 分2~3次溫服, 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喘促日久, 動則尤甚, 氣不接續, 汗出跗腫者, 于方(1)中加紅參10克(另燉)、蛤蚧粉12克(沖服)。 若喘促面紅煩躁, 口乾咽燥, 舌紅少津, 脈細數者,

于用方(2)中, 加西洋參10克(另燉)、麥冬12克, 若汗多氣逆者, 再加龍骨、牡蠣各15克。 若喘逆劇甚, 張口抬肩, 端坐喘促, 或痰鳴心悸, 煩躁不安, 面青唇紫, 汗出如珠, 肢冷身涼, 脈浮大無根或見結代, 或模糊不清, 宜急用人參、附子煎湯, 送服黑錫丹、蛤蚧粉等。

二、外敷藥物

1.三子養親湯外熨:

蘇子60克、白芥子30克、萊菔子60克, 將3味藥炒熱後燙背部肺俞穴處。

2.納氣散:

破故紙、小茴香各等分, 共研為末, 用扶陽膏藥撤以上藥末適量, 貼於臍下。

3.消喘膏:

白芥子、玄胡各21克、細辛、甘遂各12克, 共研細末, 分3等分用姜汁調成膏狀, 攤在6塊約1寸的油紙或紗布上。 于夏季三伏天貼于肺俞、心俞、膈俞(均為雙側)穴處, 用膠布固定, 每10天貼1次, 每次貼4~6小時, 連續3年。

三、飲食療法:

(1)蟲草鴨:老雄鴨1只(約1500克), 冬蟲夏革5克、生薑、蔥各10克、精鹽6克、肉湯1500克, 把蟲草插入鴨脯, 薑蔥放入鴨腹, 用大碗盛鴨, 放入肉湯和鹽, 大火上籠蒸3小時即成, 食鴨飲湯。

(2)山藥粥:鮮山藥100克、糯米100克、白糖l0克。 山藥去皮切丁與糯米用小火煮至湯稠, 再加白糖, 即可食用。

(3)核桃粥:核桃仁50克、粳米100克、生薑10克、精鹽3克。 將以上四物放入砂鍋中, 加清水1000毫升, 用小火煮至米爛湯稠即可, 隨意食用。

(4)黑豆釀梨;雪梨2個、黑豆60克、冰糖40克。 黑豆清水泡脹晾乾, 梨去皮, 在梨柄處切開, 挖去梨核, 填入黑豆與冰糖, 大火蒸1小時即成, 吃梨食豆。 以上各方均宜於肺腎虛而久咳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