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陳倉米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食性本草》。

1.陶弘景:陳廩米, 此今久入倉陳亦者, 湯中多用之, 人以作醋酒, 勝於新粳米。

2.《本草衍義》:陳廩米, 今《經》與諸家注說皆不言是粳米, 為複是粟米, 然粳、粟二米, 陳者性皆冷, 頻食之, 令人自利, 與《經》所說稍戾, 煎煮亦無膏膩, 入藥者, 今多用新粟米。

【拼音名】Chén Shēnɡ Mǐ

【英文名】store rice for a long time, old rice

【別名】陳稟米、陳米、火米、老米、紅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經加工儲存年久的粳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yza sativa L.

【原形態】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 稈直立, 叢生, 高約1m左右。 葉鞘無毛, 下部者長於節間;葉舌膜質而較硬, 披針形, 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

長5-25mm, 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扁平, 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 長30-60cm, 寬6-15cm。 圓錐花序疏鬆, 成熟時向下彎曲, 分枝具角棱, 常粗糙;小穗長圓形, 兩側壓扁, 長6-8mm, 含3小花, 下方兩小花退化僅存極小的外稃而位於1兩性小花之下;穎極退化, 在小穗柄之頂端呈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長3-4mm, 兩性小花外稃, 有5脈, 常具細毛, 有芒或無芒, 內稃3脈, 亦被細毛;鱗被2, 卵圓形, 長1mm;雄蕊6;花藥長2mm;花柱2枚, 筒短, 柱頭帚刷狀, 自小花兩側伸出。 穎果平滑。 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資源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性味】甘;淡;平

【歸經】胃;大腸;脾經

【功能主治】調中和胃;滲濕止瀉;除煩。 主脾胃虛弱;食少;泄瀉反胃;噤口痢;煩渴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 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拾遺》:和馬肉食品店之發痼疾。

【各家論述】

1.《本草綱目》:陳倉米煮汁不渾, 初時氣味俱盡, 故沖淡可以養胃, 古人多以煮汁煎藥, 亦取其調腸胃, 利小便, 去濕熱之功也。 《千金方》治洞注下利, 炒此米研末飲服者, 亦取此義。 《日華子》謂其澀腸胃, 寇氏謂其冷利, 皆非中論。

2.《本草述》:五穀為養, 而更取其陳者, 謂其氣味俱盡, 還歸於淡。 淡乃五味之主, 可以養胃氣, 且淡能滲濕, 即化滯熱, 是又可以裕脾陰。 故方書中療滯下噤口有倉稟湯, 因胃氣虛而熱乘之, 故用參、苓, 乃以羌、獨、柴胡升達其胃氣, 並散其毒氣, 必入陳米養脾陰, 使不為熱毒所並。 又吐利後大渴不止, 獨以陳倉米湯療之。 是二者足征其于脾胃之陰氣大有裨也。

止言其養胃者, 殊未親切, 試思下多則亡陰, 而茲味之主治, 在瀉利居多, 猶得泛然以養胃為其功乎哉?。

3.《本草求真》:陳倉米, 即米多年陳積於倉而未用者也。 凡米存積未久, 則性仍舊未革, 煮汁則膠粘不爽, 食亦壅滯不消, 至於熱病將愈, 胃氣未複, 猶忌食物戀膈, 熱與食鬱, 而煩以生, 必得沖淡甘平, 以為調劑, 則胃乃適。 陳米津液既枯, 氣味亦變, 服此正能養胃, 除熱去煩, 是以古人載此, 既有煮汁養胃之功, 複有祛濕除煩之力。 一切惡瘡, 百藥不效者, 用此作飯成團, 火煆存性, 麻油、膩粉調敷, 可知沖淡和平, 力雖稍遜, 而功則大, 未可忽也。

4.《名醫別錄》:主下氣, 除煩渴, 調胃, 止泄。

5.《食療本草》:炊作幹飯食之, 止痢, 補中益氣, 堅筋骨, 通血脈,

起陽道。 又毒腫惡瘡, 久陳者蒸作飯, 和酢封腫上。 卒心痛, 研取汁服之。 北人炊之於甕中, 水浸令酸, 食之, 暖五臟六腑之氣。

6.《日華子本草》:補五臟, 澀腸胃。

7.《本草綱目》:調腸胃, 利小便, 止渴除熱。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