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衄血是什麼意思

衄血是因為對外傷的原因造成的外部的出血問題, 這方面的病症是比較多的, 包括舌衄, 血衄等。 其中以鼻衄出血是最為常見的。 引起的原因比較多, 主要是因為肝火旺盛, 風熱犯肺, 熱毒內蘊等原因, 另外, 腎精虧虛, 氣血兩虧, 也是造成這種病症的重要的原因, 這裡面鼻出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

原因其病因病機不外火與虛:肝火、胃火、風熱犯肺, 熱毒內蘊、腎精虧虛, 氣血兩虧等可導致衄血。 一般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衄血起病急, 病程短, 多有外感表證, 內傷所致者反之。 治療當根據火之虛實及所病臟腑的不同而採用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益氣攝血等治法。 治療不宜火灸, 不宜發汗, 用藥避免辛、燥、香、竄。 衄血不止者, 囑其安臥, 勿情志過激, 依出血部位的不同, 予局部冷敷。

參見出血:

出血為病症名。 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於機體內外。 多由胃熱肺燥, 心肝火盛, 或肺腎陰虛, 虛火妄動, 迫血妄行, 及脾虛失攝所致。 常見的有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咳血者, 咳嗽痰中帶血或大口咯血, 血色多鮮紅。 常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部腫瘤等。 衄血者, 鼻燥咽幹, 血自鼻出或涕中帶血。 可見於熱病、血液病、高血壓、肝硬化、尿毒癥及鼻腔本身疾病等。

吐血者, 胃中嘈雜, 血隨嘔吐而出, 色紫暗而混有食物, 或量多色鮮紅, 為上消化道出血。 常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肝硬化併發症等。 便血者, 血自後陰而出或隨便而下, 色鮮紅或暗紅。 常見於痔疾、肛裂、腸道炎症及潰瘍、腫瘤等病中。 尿血者, 小便色紅或夾有血塊, 小便澀痛或無痛。 常見於腎結核、尿路結石、腫瘤等疾病中。

專指鼻出血

衄血專指鼻出血。 《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 鼻中出血也。 ”衄血除由血熱妄行, 陰虛火盛迫血妄行, 或瘀血內阻血不歸經外, 尚有陽虛不能固陰、脾虛不能攝血所致者。 治療除可用瀉火、清熱、涼血、滋陰等法外, 並可採用補氣攝血、導火歸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