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秋季乾燥注意護肺

說到人們身邊的問題人們最想要解決的是什麼呢?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對於這些問題的想法也不一樣, 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受到這些問題的傷害, 皮膚乾燥是很多人都可能會遇到的, 所以大家都在尋找皮膚乾燥該怎麼辦, 秋季是皮膚最為乾燥的時候, 所以在這個季節人們一定要很好的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以下就介紹幾款解決肌膚的問題的食材。

1、麥冬沙參杏仁茶

做法:麥冬15g, 北沙參10g, 杏仁9g, 桑葉9g, 百合20g, 雪梨1個。 先將除雪梨外的其他材料用冷水浸泡半個小時, 然後和雪梨一起燉煮。

功效:麥冬養陰潤肺, 益胃生津, 清心除煩;沙參養陰清肺, 益胃生津;杏仁潤燥止咳;桑葉清泄肺熱, 涼潤肺燥;百合清心安神, 養陰潤肺止咳;雪梨清熱潤燥, 止咳化痰。 此茶養陰清燥、潤肺止咳, 清心安神, 適合口鼻乾燥、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心煩不眠者服用。

2、玫瑰鴨梨茶

做法:玫瑰花3朵, 鴨梨2個, 冰糖10克。 將鴨梨洗淨, 切成小塊;玫瑰花撕成瓣狀, 洗淨;冰糖打成屑。 將玫瑰花、鴨梨塊、冰糖屑放入鍋內, 加水300毫升, 置武火上燒沸, 再煮5分鐘即成。

功效:潤肺止咳、柔肝醒脾。 適用於燥咳、胃口不好者。

3、玄參麥冬潤肺茶

做法:玄參、麥冬各60克, 烏梅24克, 桔梗30克, 甘草15克。 上藥乾燥後共研碎, 混勻, 分裝, 每袋18克。 每服1袋, 每日2次, 用白開水沖泡, 代茶飲。

功效:玄參、麥冬養陰潤肺, 桔梗、甘草化痰止咳, 烏梅能斂肺生津。 這款茶有養陰斂肺, 清咽止咳的作用。 主治久咳不止, 肺陰虧損。 無痰、口幹、舌紅以及風寒咳嗽忌用。

4、桑杏參茶

做法:桑葉10克, 杏仁5克, 沙參5克, 象貝3克, 梨皮15克, 冰糖3克。 材料加水煎服。 代茶飲, 頻頻飲用。

功效:適合乾咳無痰,

或痰少黏連成絲, 不易咳出的風燥傷肺者。

5、甘蔗款冬花茶

做法:甘蔗純汁150cc, 百合5錢, 款冬花3錢。 將百合、款冬花洗淨, 加水300cc, 煎煮15分鐘後, 倒入甘蔗汁均勻攪拌後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百合、款冬花潤肺滋陰, 為止咳良藥;甘蔗汁清熱生津, 三者合用對肺陰虛久咳, 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6、金橘茶

做法:金橘500克, 食鹽100克。 將金橘略曬(皮軟為度), 鹽漬貯瓶中, 存3~6個月。 每次取鹽漬金橘3~5枚, 洗去表面鹽粒, 搗爛, 加白糖適量, 用開水泡飲。

功效:可治食欲不振、久咳不愈、小兒百日咳, 也可防治感冒。

7、百合冬花茶

做法:取百合30~60克、款冬花10~15克、冰糖適量。 將這三樣放入砂鍋之中, 加入約1000ml水, 以武火燒開後, 轉為小火, 加蓋慢熬30分鐘, 待涼後, 去掉款冬花, 喝水、吃掉百合。

每天晚飯後睡前服用。

功效:百合能夠潤肺止咳, 款冬花能夠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兩藥合用有潤肺止咳、下氣化痰之功效。 最適宜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秋冬咳嗽、咽喉乾燥、久咳不愈。

8、橘皮茶

做法:茶葉、幹橘皮各2克。 以上2味用沸水沖泡10分鐘即可。 代茶飲。

功效:止咳化痰, 理氣和胃。

9、銀耳茶

做法:可選用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 先將銀耳洗淨加水與冰糖燉熟, 再將茶葉泡5分鐘後加入銀耳湯裡, 攪拌均勻服用。

功效:此茶有滋陰降火, 潤肺止咳的功效, 特別適用于陰虛咳嗽。

10、羅漢果茶

做法:羅漢果1只、柿餅3~5只。 取出1只羅漢果, 以及柿餅3~5只, 一併放到11、冬花紫苑綠茶

做法:款冬花10克, 綠茶1克, 紫苑6克, 炙甘草5克。 上藥放入砂鍋中, 加清水適量,

煮沸後煎10分鐘, 濾汁。 加蜂蜜適量服用, 每日1服。

功效:有溫肺止咳作用, 適用於肺結核、哮喘咳嗽。

12、苦杏仁鴨梨茶

做法:苦杏仁10克, 大鴨梨1個, 冰糖適量。 將杏仁去皮、去尖, 打碎。 鴨梨去核, 切塊。 加適量水同煮, 待熟加入冰糖, 煮至冰糖溶化即成。

功效:化痰止咳, 清熱生津, 潤肺平喘。 適用於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及腸燥便秘等症。

13、橄竹梅茶

做法:鹹橄欖5個, 竹葉、綠茶各5克, 烏梅2個, 白糖10克。 以上5味加水共煎, 取汁。 每日2劑, 每劑煎汁1杯, 溫服。

功效:清肺解毒, 利咽潤喉。

搪瓷杯內。 加入適量的水, 煎水當茶來喝。 可以作為1天的量, 每天煮來當茶水隨意溫熱飲用, 連用5到7天即可。

功效:這款茶有清肺, 潤肺, 止咳的功效。 適合百日咳患者飲用。

秋季乾燥的問題以及潤肺的問題也都解決了,

而且方法不止一個, 在平時的生活中人們要知道很多的問題都是由於自己平時生活中都不注意而患上的, 關於皮膚乾燥和潤肺的問題人們也該重視一下, 畢竟這些問題都是比較常見的, 在生活中人們要瞭解哪些問題可能會發生, 哪些問題需要特別的注意, 這樣人們才能針對經常會發生的問題而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