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立冬時節南北方進補方各不同

導語:隨著霜降過後天氣隨之也變得更加的低, 越來越有冬天的氣息。 而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 隨著李彤過後冷空氣逐漸南下氣。 而知而來就進入一年四季中最冷的“冬季”。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我國幅員廣大, 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 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據專家介紹,立冬之後,冷空氣活動開始頻繁,每次冷空氣到來都會出現一次明顯的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而後又轉晴,並逐漸轉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氣變化。

為了適應這種天氣變化,公眾在生活起居和飲食調理上也要作出相應調整。

立冬後, 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 草木凋零, 蟄蟲休眠, 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 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 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在臺灣立冬這一天, 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 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 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 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 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 立冬之日, 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溫馨提示:立冬後就漸進入冬季, 在起居及保暖方面也要不同於秋季了。 適量添加衣物, 但也要有個過度, 雖說是冬季但還沒完全擺脫秋季的尾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