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耳炎用什么滴耳液

中耳炎本身就是由于炎癥變化以后才會引起的一種耳朵疾病, 這種疾病在發作期間就需要去使用些治療藥物, 大部分都是內服藥物, 雖說效果相當的不錯, 但總歸也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副作用, 還是應該要再去使用些外用藥物, 比如說滴耳液, 這種內服外用的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就會讓病情去除掉。

1.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如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

2.藥物治療

單純型以局部用藥為主, 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 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治療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

3.局部用藥注意事項

(1)用藥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內膿液, 可用3%雙氧水或硼酸水清洗, 后用棉花簽拭凈或以吸引器吸盡膿液方可滴藥。

(2)膿量多時用水劑, 量少時可用硼酸酒精。

鼓膜大穿孔影響聽力, 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1)密切觀察和隨診因為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 有一定的自愈率, 在給予有創治療前患者應該嚴密觀察3個月。 分泌性中耳炎是否自愈取決于病因及積液時間的長短。 由急性中耳炎遺留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約75%~90%在3個月時可以自愈, 鼓室壓圖由B轉為A、C型。 約5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在3個月時自愈, 但是, 約1/3的患兒可能加重。 在起病時間不祥的2~4歲的患兒中, 約25%的患兒自愈時間為3個月。 嬰兒和小小兒的自愈率更高。 2歲以上雙耳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在3月以上患兒, 在6~l2個月時其自愈者約為30%。

對于處于觀察階段的非高危患兒, 無論是藥物還是手術干預則百害而無一利, 而觀察等待對非高危患兒則無害處;需要告知家人患兒聽力差, 尤其是雙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制定改善患兒聆聽和學習環境的措施和方案;定期復查, 并進行氣壓耳鏡和鼓室壓圖檢查。

改善聆聽環境的措施包括:說話時在3英尺內;將周圍干擾的聲響關掉如電視機、音樂;面對患兒說話時, 做到口齒清晰, 并應用手勢和圖片等視覺方式作為輔助;降低語速、提高音量、言語清晰;與患兒一起閱讀和講述、解釋圖片或提出問題;注意重復單詞、詞組或句子;安排患兒坐在距離老師較近的位置上;在教室里使用可調節音量的擴音設備等。

(2)藥物治療對于兒童, 藥物療效短暫而有限, 副作用多, 不推薦使用。 不主張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充血不應該成為抗生素應用的指征, 不主張聯合使用抗組胺藥及減充血劑, 因為他們的副作用明顯。 也不主張普遍地長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療, 除非個別病例。 尚無證據支持咽鼓管通氣、口服或鼓室內注射黏液促排劑及其他藥物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