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醫生提醒:孩子口裡常含奶嘴 容易誘發中耳炎

一些初為人母的家長為了能讓孩子保持安靜, 喜歡讓孩子含著奶嘴, 其實, 這種小道具雖然讓孩子安靜下來了, 但這樣做實際上卻會大大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昨日, 常州四院耳鼻咽喉科的醫生提醒說。

兒童常見耳病——

急性中耳炎、耳道異物、外耳道炎和癤腫

採訪中, 醫生表示, 孩子患得比較多的是外耳道炎和癤腫:多數因洗頭、游泳時的污水、喂藥時的藥汁、嘔吐的胃內容物灌入寶寶耳朵或是用火柴棍、髮卡等物掏耳朵時, 劃破了外耳道皮膚, 細菌乘機侵入所引起。 症狀多表現為耳朵疼痛,

尤其是張嘴嚼東西的時候更疼, 還常牽扯到半邊頭疼, 影響吃飯和睡眠, 有些寶寶還伴有低燒。 這種情況下, 家長可用濕毛巾冷敷寶寶的耳朵, 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的同時, 向耳朵裡滴耳油或新黴素等滴耳液, 消炎止痛。 耳道裡不要塗紫藥水或紅藥水。 因為這些帶顏色的藥水會妨礙醫生觀察病情的變化。

另外, 由於孩子頑皮, 出現耳道異物的情況也比較多, 如果是昆蟲飛進或爬進寶寶的耳朵, 家長可利用昆蟲的向光性, 如將進入昆蟲的耳朵對著燈光處或用手電筒照射, 讓昆蟲向亮處爬出或飛出;也可用食油數滴滴入耳內以隔絕空氣, 使昆蟲窒息而亡, 然後用小鑷子取出。 如果是豆類、麥粒、小珠珠等光滑的異物,

可採用漿糊粘著法取出。 方法:取一小棉簽, 頂部附上少許漿糊慢慢伸入耳道與豆類等異物接觸, 稍等片刻, 待漿糊與異物粘著後, 再輕輕地取出。

而急性中耳炎分為分泌性和化膿性中耳炎兩種。 孩子感冒併發中耳炎時, 多高燒不退, 因耳痛而哭鬧不安、搖頭, 耳朵流膿(說明鼓膜已經穿孔)和聽力下降。 如果得不到及早有效的治療, 將影響聽力, 可導致耳聾。 嚴重的併發症還有耳源性腦膜炎和腦水腫。 因此, 早期診治中耳炎十分重要。

預防嬰幼兒耳部外傷

家長應該注意哪些?

醫生提醒, 家長和老師要注意, 各種可能的利器(如刀、剪)的操作, 遵守操作規程, 防止撞擊耳部。 避免意外傷害:避免兒童將細小物品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內,

以免造成外耳道黏膜損傷、感染。 兒童喜歡打趣、逗鬧, 不小心碰傷耳道, 會引起感染, 從而使聽力下降。 若頭部受到外傷, 也容易波及到內耳, 嚴重的會使耳膜破裂。 有些家長喜歡用髮夾、耳勺等給孩子挖耳, 一方面容易造成鼓膜外傷穿孔, 引起耳聾, 另一方面, 兒童容易模仿成人動作, 易在遊戲中模仿挖耳, 引起損傷。

遵守交通規則, 避免意外傷害。 教育孩子行為要文明有禮貌, 不得推搡其他幼兒。 遠離爆震場所, 比如過年過節放鞭炮時, 兒童要遠離此類場所, 或用耳塞或棉球堵住外耳道口。 請專業人員指導兒童跳水或游泳。 防止跳水時巨大的衝擊力和游泳時水壓對兒童聽力的損傷。

預防中耳普通炎症

哺乳嬰兒時姿勢要正確

給嬰兒哺乳時姿勢要正確, 應把嬰兒抱起來, 取半臥位。 如果母乳過於充足、壓力過大, 可使嬰兒頭稍低, 以免嬰兒來不及吞咽而誤入咽管鼓。 用奶瓶餵奶時, 奶瓶不宜舉得太高, 奶嘴孔也不宜太大。 醫生特別提醒, 不宜常含奶嘴。 現在很多父母喜歡讓寶寶平時含個奶嘴在嘴裡, 這種小道具雖然能讓孩子保持安靜, 但實際上卻會大大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研究發現, 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後端進入到咽鼓管, 無論您選用的奶嘴採用了多麼先進的工藝技術, 都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避免二手煙的吸入。 吸入二手煙會使幼兒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每年因二手煙而患上中耳炎的幼兒多達120萬。

專家認為, 香煙的氣味會刺激孩子嬌嫩的鼻腔和咽喉, 使病菌更容易在這兩個部位存活繁殖, 從而降低抵抗力, 一旦病菌進入到中耳, 就容易造成感染。

原因追蹤——

幼兒耳部結構未發育

感冒易誘發中耳炎

在兒童常見病中, 中耳炎發病率僅次於感冒。 為什麼兒童容易感染中耳炎?

這與其耳部結構有關。 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幼兒耳部結構尚未發育完善, 尤其是連接中耳和咽部的咽鼓管, 不僅僅是一個連接的導管, 還具有調節中耳腔的壓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 小兒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 不僅形態上不似成人的咽鼓管長而成角, 而是短、寬、平;而且位置低。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時, 致病菌非常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到中耳,

引起中耳炎。 感冒時, 鼻內黏膜受到刺激後, 導致連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腫脹, 從而使內部通路變窄、積液排流能力降低。 當耳部無法及時排除感冒造成的黏液時, 那裡就形成了細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溫床。 兒童中耳炎主要症狀為夜間耳痛, 以單耳為最多見, 年齡小的嬰幼兒由於表達力弱, 常常表現為夜間哭鬧、發熱、哭鬧不安、抓耳搖頭等症狀。

有鼓膜穿孔者, 禁止游泳。 此外, 在給孩子淋浴、洗頭時, 注意姿勢, 不要讓污水進入耳內;同時, 應避免孩子躺著哭泣, 以免眼淚流進耳道引起感染。

通訊員 談祥娟

張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