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苦中作樂”補腎助肝

“苦中作樂” 炎夏多吃苦味美食

營養師提醒, 立夏之後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 相對人體臟腑來說, 是肝氣漸弱, 心氣漸強。 此時的飲食原則是補腎助肝, 調養胃氣。 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 加上飲水較多, 沖淡胃酸, 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 所以飲食應清淡一些, 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 多吃蔬果、粗糧。

不過, 清淡飲食並不等於完全拒絕葷菜。 因為素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 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 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 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

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以及豆製品, 不過需注意不要做得過於油膩。 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小米、玉米、山楂、桃、木瓜、番茄等;少吃動物內臟、肥肉, 少吃過鹹的食物, 如鹹魚、鹹菜等。 另外, 養護脾胃, 最好能多進稀食, 吃粥喝湯, 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又能補養身體。

夏季可適當多吃一些苦味食品, 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的作用。 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 能調和脾胃, 醒腦提神, 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苦菜也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蔬菜, 具有清涼解毒等功能, 食用苦菜時, 將它的根、葉洗淨, 可拌可炒可做湯, 味道苦中帶香, 是解暑開胃的佳餚。

夏季飲食宜“三多三少”

時下天氣炎熱, 食欲不振、消化功能減退等現象困擾人們。

如果此時, 對飲食營養不注重調理, 就會出現頭昏腦漲、四肢無力使體質迅速下降。 因此, 夏季飲食要注意“三多三少”。

多吃蔬菜瓜果:

番茄、絲瓜、南瓜、黃瓜、西瓜等, 均具有清涼祛暑之功效, 要多食。 以西瓜為例, 西瓜有“煩止渴、解暑熱、療喉痹、寬沖下氣, 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瘡”之功效, 西瓜不僅可以用來生吃, 用西瓜皮炒菜、做湯或做餡, 也十分清淡且味美適口。

多喝湯:

夏季多喝湯能調節口味, 補充體液, 增強食欲。 夏季湯類中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和喜好進行烹製, 如肉湯、骨頭湯、蛋花湯、綠豆湯、海帶湯、豆腐湯、紫菜湯、番茄湯、冬瓜菜和米湯等均可達到清熱解毒、抗衰治病的效果。

多食苦味菜:

夏季應多吃些苦味食品,

苦味不僅能刺激人的味覺神經, 使人增加食欲, 胃口大開, 還有輕瀉五臟之熱、利水消暑、清熱解毒、消炎退熱、促進血液迴圈、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

少吃油膩食物:

夏季的飲食應以清淡平和為主, 吃大量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 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 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便相對減少, 這樣就會感到腹脹, 不思飲食, 人體會感到疲倦加重。

少吃糖:

夏季, 如果大量的糖分進入體內, 會升高血糖, 當血糖過高時, 一方面會促進被汗液污染的皮膚上細菌生長, 容易引起瘡癤、痱子、癰腫等皮膚炎症;另一方面, 會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 打破血液的酸堿平衡, 使身體變為酸性體質, 從而使免疫能力降低、抵抗力減弱。

少吃冰冷食物:

夏季天氣炎熱, 冰冷食物雖可暫時緩解燥熱, 但食用冰冷食物會使口腔受冰冷刺激, 容易造成唾液腺及舌部味覺神經、牙周神經迅速降溫, 有時甚至出現麻痹狀態;會刺激咽喉, 引起咽炎或牙痛等不良反應, 同時還會刺激脾胃, 影響胃液分泌而使食欲減退, 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腹部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