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享福思維,年輕人要警惕

小陳大學畢業不到兩年, 數次更換工作, 每份工作不到兩個月就跳槽, 理由是“工作太累, 早出晚歸週末還要加班”。 現在索性辭職當起啃老族, 買房買車交友網游, 一切消費父母埋單。 對於父母的指責, 他振振有詞:“都怪你們從小那麼慣著我……我會再找一份輕鬆點的工作!”如今, 許多年輕人抱有享福心態, 早早以享受人生的態度面對生活, 吃苦成了他們的奢侈品。

耽於安逸享樂, 是一些年輕人不願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拒絕改變和成長的反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它是一個人習慣化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

維持現狀讓人覺得放鬆、舒服、有安全感, 而一旦要跨出這個區域就會感到焦慮不適甚至恐懼。 一些家長覺得不該讓孩子吃苦受累, 不但極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還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包大攬, 小到送孩子上學幫忙拎書包, 大到孩子畢業後幫忙找工作。 從小一切由父母代勞的孩子, 成長過程中漸漸適應了這種模式, 要打破這種狀態極為困難。

曾國藩教育子弟時特別強調:“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 過分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玩物喪志, 不思進取, 年紀輕輕便喪失蓬勃向上的精氣神, 主動放棄了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自我的機會。 挑戰自我, 不斷走出心理舒適區, 是逐漸成熟、培養心理韌性的過程。

而那些逃避吃苦的年輕人, 稍有不適就打退堂鼓, 遇到困難就繞著走, 少了逆境中的磨礪, 弱化了抗挫能力, 變成了“玻璃心”, 也是引發社會關注的“男孩危機”的原因。 另外, 一味地索要, 會讓年輕人對付出與回報理解不夠, 對苦盡甘來缺乏深刻體驗, 容易造成他們感恩、珍惜之情缺失。

吃苦不是目的, 重在鍛煉心性, 這是心智成熟與人格完善的過程。 年輕人要確立合理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凡事不以苦樂作為首要選擇標準, 而是優先服從于有益自我成長與造福他人及社會的原則, 自覺走出安樂窩。 “苦”是非常主觀的體驗, 遇到難事、苦事時, 先分析自身原因。 不能吃苦的實質可能是自己對某事完全不感興趣, 不適應陌生的領域,

慣性化的行為模式, 認為浪費時間沒有意義, 能力不足方法不對等。 苦只是表像, 要分析原因, 然後對症下藥尋求解決方案。 比如, 小陳面對繁重工作時可以轉換態度, 將困難任務當作自我蛻變、成長的契機, 鼓勵自己堅持住, 逐漸擺脫舊的行為慣性;還可以思考如何加強與上司溝通、改進與同事的合作、參加技能培訓以及掌握高效工作等方法解決問題。 人的適應潛能巨大, 一旦養成新習慣, 對於以前的苦, 可能就不覺為苦, 甚至以苦為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