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中醫養生 春節需要如何養生

春節將至, 年味漸濃。 專家提醒, 春節正值冬春之交, 其氣候多變, 機體與萬物處於陽氣初生, 陰氣尚盛的時期。 因此, 此時需注意飲食起居的調養, 這對人體一年的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中醫:春節期間怎樣養生

防病意識不可丟

春節時正處於冬春交替之際, 時而呈現出冬季氣候特點, 時而又出現春日氣候, 反復多變, 乍暖還寒。 因此, 人體的生理機能一會兒為冬季收縮型, 一會兒又是春季亢進型, 需要反復調整。 人體的生理機能一旦調整不及, 就會使得機體防病、抗病的能力下降, 極易患呼吸道疾病、傳染性疾病等。

年邁體弱的老人和幼兒, 更易感染各種疾病。

為防患於未然, 在冬春交替之際, 凡體弱多病之人、高齡老人、幼兒等, 應儘量減少外出, 少去公共場所和人多的地方活動, 保持室內氣溫相對穩定, 以防止外界氣候對機體健康的影響和病原菌對機體的侵襲。

精神養護需戒暴忌憂

在精神養生方面, 春季養生, 既要力戒暴怒, 更忌憂鬱, 要做到心胸開闊, 樂觀愉快。 要熱愛大自然, 可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裡踏青問柳, 登山賞花, 臨溪戲水, 陶冶性情, 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春季的大自然相適應, 充滿勃勃生機, 以利春陽生髮。

逐漸調整生活習慣

春回大地, 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 皮膚腠理逐漸舒展, 肌表氣血供應增多而肢體反覺困倦,

故有“春眠不覺曉”之說, 所以很多人往往睡得很多卻總感覺仍“意猶未盡”。 然而, 睡懶覺不利於陽氣生髮。 因此, 在起居方面要按照《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所述:“夜臥早起”, 即要逐漸調整生活習慣, 由冬天的晚上9-10點睡覺逐漸改為10-11點左右睡覺, 早上要適當早起, 這樣以助陽氣生髮。

春節要想吃出健康, 關鍵把握以下幾大原則

葷素合理搭配

健康飲食的基本要求之一, 就是要做到葷素搭配, 年夜飯當然也不例外。 專家建議, 年夜飯的餐桌上, 一定要葷素搭配, 最好葷菜的量占1/3, 素菜的量占2/3。 如果覺得不夠豐盛的話, 也可以增加一些半葷半素的菜, 但是純素菜最好能占到1/3。

對於素菜的選擇, 應多選用抗氧化能力強、葉綠素含量高、高維生素C、高纖維素的蔬菜,

如紫甘藍、芥菜、菠菜等深色綠葉菜, 還有青椒、番茄、黃瓜、蘿蔔、薯類等。 這類蔬菜有利於消除體內的自由基, 增加腸胃蠕動, 將動物蛋白在體內代謝所產生的毒性物質排出。

肉類方面, 建議選擇魚蝦等水產品、雞鴨等禽類、牛羊肉、蛋類等。 “總體來說, 白肉的總脂肪量相對較低, 建議優選白肉, 此外, 牛肉雖為紅肉, 但它的脂肪量相對來說也是低的, 可以選擇。 ”專家表示, 魚是年夜飯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餚, 因為魚富含蛋白質, 且屬於低脂肪食品, 最好以清蒸為主, 對老年人或是慢性病病人來說更是如此。

年夜飯桌上, 冷熱菜的比例也有講究, 涼菜起到調節口味, 補充維生素的作用。 但是由於冬季吃涼食過多,

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因此年夜飯餐桌上涼菜應占少數。 出於補充維生素的目的, 涼菜推薦“大豐收”(多種蔬菜拼盤生吃), 既不破壞營養, 又操作簡單。

油鹽宜少不宜多

油鹽攝入過量易導致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 因此要特別注意用油量。 而春節聚餐比較集中, 因此在飲食上要刻意減少油鹽。 專家表示, 如果燉的雞鴨魚肉已足夠量, 建議不再做紅燒類的菜肴, 以免攝入過多的脂肪。 可以適量製作一些熱拌和涼拌的素菜, 控制食用油的攝入量。

營養專家特別提醒, 人體每天吸收的營養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食用油, 因此, 在烹飪時選擇美味與健康兼顧的食用油尤為重要。 比如多力5珍寶非轉基因葵花籽調和油,

經過科學配比, 不僅很好地利用了葵花籽油中所含活性α-維生素E、玉米胚芽油中所含植物甾醇、花生油中所含白藜蘆醇、芝麻油中所含芝麻素及亞麻籽中所含ω-3不飽和脂肪酸等對人體有益成分, 還將消費者膳食中脂肪酸攝入量的理想水準充分考慮其中, 以最健康的“蒸煮”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本身的營養, 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食用油口感及營養的需求。

專家還建議, 如果菜肴較多, 尤其是肉製品口味重, 攝入的鹽很容易過量, 因此炒菜或拌菜要盡可能的清淡, 以控制鹽的總攝入量, 並計算好一家人的菜量, 避免攝入熱量過多。 按照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 每人每天平均畜禽肉類不超過50 75克, 魚蝦類50 100克,

蛋類20 50克, 蔬菜類400 500克, 水果類200 300克, 豆製品30 50克, 乳製品300克, 主食(穀類薯類)250 400克。 節日期間應略有減少, 年夜飯菜品應是上述數量的一半, 主食50 100克, 按數量平均每人一個菜。 同時, 主食粗細要合理搭配, 根據自身體質適量選擇食品, 防止引起消化不良。

酒水要適度

節日期間, 餐桌上少不了酒水飲料。 專家指出, 飲酒應適量, 防止因飲酒過量或飲烈性酒引起的血壓增高、中風的危險, 損害肝臟、肺和神經系統的功能, 刺激胃黏膜, 引起胃出血或穿孔等症。 同時, 限制碳酸甜飲料的攝入, 可適量飲用一些低度酒、紅酒、果酒、果醋等飲料。

除了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和選擇科學的烹調方法外, 還要注意飲食的規律性。 專家建議, 可以在飯前吃一些低熱量的水果或蔬菜, 使胃內容積減少,這樣可以有飽腹感,從而減少總攝入量。飯後半小時,可適量活動,消耗一定熱量,減少在體內的蓄積,避免引起肥胖。

使胃內容積減少,這樣可以有飽腹感,從而減少總攝入量。飯後半小時,可適量活動,消耗一定熱量,減少在體內的蓄積,避免引起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