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細菌性痢疾

文章導讀

提到了細菌性痢疾這個疾病, 相信很多朋友都趕緊非常得恐懼。 因為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傳染性較高的疾病之一, 而且發病時的臨床表現和症狀主要表現為發冷, 腹痛, 甚至是血便等等之外, 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嗜睡, 昏迷, 呼吸衰竭等等。 那麼到底細菌性痢疾該怎麼治療呢?

其實細菌性痢疾對於我們人體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此外這種類型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少年兒童身上, 除了與不良的衛生習慣有關之外, 還與一些細菌, 病毒等感染有關係。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法。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 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臨床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排黏液膿血樣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迴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而腸道症狀輕或缺如,

病情兇險。 菌痢常年散發, 夏秋多見, 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 治癒率高。 療效欠佳或慢性變多是因為未經正規治療、未及時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

病因

1.傳染源: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 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與慢性隱匿型菌痢為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 通過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 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 最終均經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標。

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痢疾桿菌普遍易感, 學齡前兒童患病多, 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 成人患者同機體抵抗力降低、接觸感染機會多有關, 加之患同型菌痢後無鞏固免疫力,

不同菌群間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 故造成重複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復多次發病。

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 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ORS), 嘔吐者需靜脈補液, 每日1500ml~3000m。 (2)病原治療 由於耐藥菌株增加, 最好應用≥2種抗菌藥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 聯合用藥, 靜脈給藥, 待病屬於情好轉後改口服。 (2)控制高熱與驚厥。 (3)迴圈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 主要有:①擴充有效血容量;②糾正酸中毒;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維持酸堿平衡;⑥應用糖皮質激素。 (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的治療

(1)尋找誘因, 對症處置。 避免過度勞累, 勿使腹部受涼, 勿食生冷飲食。 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 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 切忌濫用抗菌藥物, 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 改用酶生乳酸桿菌, 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 (2)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愈者, 同時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關於細菌性痢疾的治療方法, 其實細菌性痢疾容易通過接觸到污染過的食物, 甚至是水源, 或者是帶菌的患者等等方式傳播。 此外學齡前兒童由於身體比較脆弱, 因此極其容易得病和感染, 所以作為兒童的監護人一定要監督他們外出之後勤洗手等, 這樣才能夠大大地預防這類疾病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