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紅半邊蓮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Hónɡ Bàn Biān Lián

【英文名】Herb of Thickrostrate Begonia

【別名】半邊風、山螞蝗、鬼邊榜、大半邊蓮、肉半邊蓮、紅葉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粗喙秋海棠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B.aptera sensu Merr.]

採收和儲藏:全草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根秋、冬季挖取, 洗淨泥沙, 切碎, 鮮用或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多年生肉質草本, 高1-1.5m。 根莖粗壯, 橫走;莖直立或下部傾斜, 無毛, 粉紅色, 有膨大的節。 葉互生;葉柄纖細, 下部的長約10cm, 上部的長約2cm;托葉早落, 葉片膜質, 闊卵形至長圓形, 不對稱, 長11-27cm, 寬3.5-10cm,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歪斜, 外側有一大耳片, 長1.5-6cm, 兩面無毛, 邊緣有小齒。 聚傘花序腋生, 長約3cm, 總花梗長約1cm;花4-6朵, 白色;雄花被片4, 闊倒卵形或卵圓形, 花瓣2, 闊卵形;雌花被片6, 倒卵形, 白色或粉紅色;子房3室, 近球形, 被犬色微柔毛, 頂部收縮成一短喙, 無翅。 蒴果近球形, 無翅也無毛, 頂冠有長約3mm粗短的喙。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濕處或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不特性 喜陰涼濕潤的氣候。 忌垣及強光。 要求在含腐殖質多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扡插或種子繁殖。 選擇蔭蔽良好而有一定坡度的林地作繁殖場地, 如缺乏蔭蔽條件應頸先搭好蔭棚。 扡插繁殖:選二年生健壯莖杆, 截成15-20cm長的枝條, 每個帶2-3節, 按行株距10cm×4cm, 斜插到沙床上, 入沙深度為枝條的1/2, 插後稍壓緊和澆水, 經常保持土壤濕潤。 30-40d生根, 生根後10d左右即可定植。 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栽種。 種子繁殖:播種育苗, 隨采隨播。 種子拌入草木灰後均勻地撒播於苗床上, 覆蓋細土0.5cm, 澆水保濕。 當苗高10cm左右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後, 每年鬆土除草3-4次,

於春夏季間和秋科季間分別各追施腐殖質土、堆肥、熏土等1次。 生長前期蔭蔽度在50%左右, 中後期應逐漸增加光度, 調節蔭蔽度在30%-40%。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乾燥皺縮, 長90-150cm, 莖直徑2-8mm表皮顯棕褐色, 無毛, 有膨大的節。 葉多皺縮破碎, 展開後呈長圓形, 長8-15cm, 寬3-5cm, 暗綠色, 先端漸尖, 基部心形, 無毛, 邊緣疏生小齒。 聚傘花序生葉腋間, 花黃色。 氣微, 味酸澀。

根莖略呈圓形, 彎曲, 有分枝, 長5-12cm, 直徑0.4-1.5cm。 表面紅棕以或棕褐色, 粗糙, 有縱皺紋和明顯的結節。 有時可見有薄片狀的栓皮和殘留的鬚根。 有的表面具有點關突起的根痕和黃褐色絨毛。 節間長0.5-1cm, 每節有一凹陷的莖痕。 質硬脆, 易折斷, 斷面不平坦, 黃折色至棕紅色, 可見黃白色點狀維管束。 氣微, 味酸澀。

【性味】味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主急性咽喉炎, 牙齦腫痛, 瘡癤腫毒, 熱病便血, 瘰鬁, 疥癬, 毒蛇咬傷, 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20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消腫, 止痛, 治疥瘡。 根:治溫熱病, 屙血, 瘡癤, 貧血, 蛇傷。

2.《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解毒收斂, 消腫止痛。 治咽喉急性炎症, 牙痛, 毒蛇咬傷, 湯火傷。

3.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疥癬, 無名腫毒, 淋巴結核, 食道癌。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