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小小玉米須 含藥用大價值

玉米須:(利濕退黃藥)

甘、淡, 平。 歸膀胱、肝、膽經。

功效:

利膽退黃, 利尿退腫, 止血。

應用:

1、現代用於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症等。 可大劑量單用,

或與金錢草、茵陳、郁金等配用。

2、現代用於腎炎水腫, 肝硬化腹水, 以及熱淋, 小便不利等。 前者, 可與冬瓜皮、赤小豆、馬鞭草等同用;後者, 可與車前草、連錢草等同用。

3、用於鼻衄, 齒齦出血, 出血性紫癜等。 可與生地、白茅根、黃芩等配伍。

此外, 還可用於消渴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 可單用大劑量煎服。

若用本品切成短絲, 同當歸尾粉混和, 燃點吸煙, 對慢性副鼻竇炎有一定療效。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15—60克。 吸煙用適量。

研究:含糖類、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K、無機鹽(鉀鹽特多)等。

能促進膽汁分泌, 降低其粘稠性及膽紅質的含量。 有較強的利尿作用, 並能抑制蛋白質的排泄。 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幹的也可用。

中醫認為, 玉米須味甘性平, 有利尿消腫、降血壓、止血、利膽等作用, 可治療多種疾病。

1、治糖尿病

取玉米須30克, 豬胰200克, 水煎, 食豬胰, 喝湯, 每天1劑。

2、治慢性前列腺炎

取玉米須6克, 馬齒莧10克, 開水沖泡代茶飲, 每天2劑。

3、治急性膀胱炎

取玉米須50克, 車前草20克, 甘草6克, 水煎取汁溫服,

每天2劑。

4、治腎炎水腫

取玉米須30克, 車前草30克, 水煎, 取汁代茶飲, 每日1劑。

5、治妊娠水腫

玉米須30克, 冬瓜皮60克, 加水1000毫升, 煎取300毫升, 分2次服, 連服5天。

6、治特發性水腫

取玉米須50克, 大棗5枚, 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每天1劑, 連服1個月。

玉米須的藥用(玉米須在授粉前割下陰乾存放)

1、高血壓、頭昏腦漲:玉米須50g, 菊花10g, 煎湯。 此為1日劑量, 分早、晚兩次口服。

2、眩暈:玉米須50g, 煎湯代茶, 每日1劑, 分早、中、晚三次飲用。

4、齒齦出血:玉米須50g, 置保溫瓶中, 以沸水適量沖泡, 蓋悶10多分鐘, 1日內作數次飲完, 每日1劑, 7天為1個療程。

5、咳嗽:玉米須30g, 陳皮9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口服。

6、咯血:玉米須50g, 冰糖50g, 煎湯。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口服, 5天為1個療程。

7、鼻衄、吐血:玉米須、香蕉皮各30g, 山梔子9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口服, 5天為1個療程。

8、特發性水腫:即找不到病因的水腫。 玉米須50g, 大棗5枚, 以開水沖泡代茶飲, 每日1劑, 可連飲服1個月。

9、黃疸(黃疸性肝炎):玉米須30g, 茵陳蒿20g, 煎湯。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口服, 7天為1個療程。

10、膽囊炎:玉米須30g, 茵陳蒿20g、蒲公英10g, 煎湯。 此為1日劑量, 分早、晚兩次口服, 5天為1個療程。

11、糖尿病口渴、多飲、多尿:玉米須50g, 新鮮蕹菜150g, 以清水適量煎湯去渣取汁。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內服。

12、腎炎水腫尿少:玉米須50g, 黃精10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服用。

13、膀胱炎、小便黃赤:玉米須50g, 車前子(各包)9g, 甘草6g, 煎湯。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口服,

5天為1個療程。

14、尿少、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玉米須、玉米芯各50g, 水煎去渣代茶飲。 每日1劑, 分早、中、晚三次飲用。

15、尿血:玉米須50g, 白茅根18g, 水煎服。 每日1劑, 分早、晚兩次服用, 5天為1個療程。

16、產後腹痛:玉米須50g, 水浸20分鐘, 後水煎取汁。 此為1日劑量, 分早、晚兩次口服。 服時可每次加入紅糖20g。 治婦女產後小腹攣痛, 服後痛止, 且乳汁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