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小小玉米須 治病有妙招

玉米須, 也稱玉麥須。 最早藥用記載見於1476年的《滇南本草》, 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 夏季吃玉米, 大家都愛光煮玉米, 把玉米須扔掉。

專家指出, 這其實是浪費。 在中藥裡, 玉米須又稱“龍鬚”, 性平, 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 把留著須的玉米放進鍋內煮, 熟後把湯水倒出, 就是“龍鬚茶”。 “龍鬚茶”口感不錯, 喝下去甜絲絲的, 又經濟實惠, 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

中醫認為玉米須, 甘平, 能利水消腫, 泄熱, 平肝利膽, 還能抗過敏, 治療腎炎水腫、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鼻竇炎、乳腺炎等。 夏季暑氣重, 龍鬚茶有涼血、瀉熱的功效, 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 它還能利水、消腫。 可以降血脂、血壓、血糖。 在婦科方面, 它可用於預防習慣性流產、妊娠腫脹、乳汁不通等症。 玉米須能促進膽汁排泄, 所以可作為利膽藥用於沒有併發症的慢性膽囊炎或膽汁排出障礙的膽管炎。 和退黃的茵陳配合,

還可以治療肝炎導致的黃疸。 另外, 玉米須還有開胃作用. 炎熱的夏天, 能喝杯玉米須茶有相當不錯的保健作用。

我們瞭解到玉米須這麼多的神奇功效也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玉米學的的中醫食療:

1、玉米須茶 玉米須50克。 將玉米須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

煎煮1小時, 取汁飲用。 功效, 泄熱通淋, 平肝利膽。 主治:膽結石, 膽囊炎, 糖尿病。

2、玉米須白茅根湯 玉米須30克, 白茅根30克, 紅棗8個。 用冷水浸泡以上三味1小時後, 文火煎煮40分鐘, 分兩次吃棗喝湯。 可清熱利膽排石, 適用於肝膽濕熱型膽石症。

3、石斛玉米須茶 石斛10克, 蘆根15克, 玉米須20克。 上藥水煎代茶飲, 每日一劑。 可養陰清熱利尿。 適宜少尿無尿伴口幹欲飲, 皮膚乾皺, 目眶塌陷症狀的癃閉患者。

4、玉米須煲烏龜 玉米須100克, 烏龜1只, 蔥、薑、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少許。 將烏龜肉、烏龜殼與玉米須加水共煲1小時, 加入調料調味, 吃肉喝湯, 每週食用1―2次, 連服1個月左右。 可養陰補血、降糖降脂, 調節血糖代謝。 適宜陰虛濁瘀型多寐患者。

5、玉米須薺菜湯 鮮玉米須30克, 薺菜花15克, 白茅根18克。 上三味, 水煎服。 可以養陰清熱, 涼血止血利水。 尤適宜用於治療陰虛的尿血兼有水腫患者。

6、玉米須煮雞蛋 玉米須100克, 雞蛋2個。 將玉米須和雞蛋分別洗淨, 加水同煮, 蛋熟後去皮, 複煮片刻, 吃蛋喝湯。 具有平肝清熱、利尿祛濕之功效,

適用于肝鬱氣滯型前列腺增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