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有哪些治療皮膚病方法

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 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 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 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 灸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祛風法

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 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 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 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 灸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

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 病人常有怕風症狀, 多數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病史。 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 白術、防風各15克)煎服。

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 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 生地15克, 甘草5克, 石膏先煎30克, 蟬脫3克)煎服。

散寒法

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 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 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 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助陽散寒法:適用于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

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 白芥子6克, 麻黃、灸甘草、肉桂各3克, 炮薑炭1.5克, 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清暑法

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 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 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 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 生苡仁30克)煎服。

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 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 銀花各12克, 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 甘草3克)煎服。

利濕法

清熱利濕法:適用于感受濕邪、鬱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 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 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 萆薢、茯苓各12克, 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

通草6克)煎服。

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 病人常有脾虛症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 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 白術、大棗各9克, 扁豆, 苡仁各15克, 淮山藥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潤燥法

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 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 病人常有陰虛症狀。 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 生地、首烏各15克, 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 僵蠶、甘草各5克, 紅花3克)煎服。

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 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 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瀉火法

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

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症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 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 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 青天葵10克)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