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什麼時候吃五穀雜糧效果好呢

五穀是現代人並不陌生的一種食品, 從自古以來五穀雜糧就是飯桌上常見的主食, 每一次的吃飯都少不了的就是五穀雜糧, 雜糧中包含了大米, 小米, 綠豆, 燕麥等等一系列的五穀都是雜糧成分, 用這些食物磨成的粉, 可以做粥喝, 對調理腸胃養生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不過這五穀雜糧是有講究的, 那麼什麼時候吃五穀雜糧效果好呢?

五穀雜糧——永恆的補品

中國中醫理論博大精深, 它認為:是藥三分毒。 也就是說, 任何補藥, 吃多了都會傷身體。

在這裡, 我向你介紹一些比較先進的綠色保健理念。

近年來, 國外有一個口號叫“把藥房變成廚房”, 就是強調食療保健的重要性。 我國中醫藥學的飲食養生觀念更是值得發揚。 《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中說, “毒藥攻邪, 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藥物為治病攻邪之物, 其性偏, 五穀雜糧對保證人體的營養必不可缺,

水果、肉類、蔬菜是必要的補充劑。 現代人生活水準提高, 飲食精細化, 魚肉、果菜等在飲食結構中所占比例增加, 導致飲食失調, 疾病橫生。 不少“富貴病”是由於人們吃得過精過細而導致的。

人們為什麼不太喜歡吃粗糧, 主要原因還是入口的口感不好。 由此可見, 感覺有時候並不都是對的。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 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利用, 但能通腸化氣, 清理廢物, 促進食物殘渣儘早排出體外。 因此, 重建合理飲食對健康生活有相當意義。

在古代, 五穀沒有粗雜糧的分別, 五十年代起, 我國從口糧制度管理出發, 將糧食人為地分為主糧、雜糧, 或稱細糧、粗糧。 大米和小麥被稱為細糧, 其他就成了粗糧或雜糧。

習慣上, 人們把城市居民日常吃的米、麵粉稱做細糧, 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蕎麥、薯類等稱做粗糧。

粗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豐富, 玉米、薯類等粗雜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 營養學家認為, 每週至少吃三次粗糧, 有利於人體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 吃粗糧不是“多多益善”。

一些人對過精食物產生了畏懼, 過度追求吃粗糧, 甚至是只吃粗糧, 拒絕食用細糧, 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特別是消化功能衰退的老年人、胃腸功能尚不健全的小孩以及有胃腸疾病的青壯年, 都不宜過多地攝食雜糧、粗糧。 “五穀為養”, 粗細糧均有豐富的營養, 搭配吃才對健康有利。

據中醫理論吃五穀雜糧的時候要分清時候, 不同的時間選擇使用不同的五穀雜糧才可以對身體效果好,

自古以來五穀雜糧與粗糧沒有什麼區別, 但事實上要根據我們按照每日的身體條件和生活習慣來服用, 並且要注意五穀雜糧在搭配時, 是有很大的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