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肩凝肩不舉的治療方法

有了健康做基礎, 我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 肩凝肩不舉的發生給患者造成的身體健康上的損害是很大的, 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的精神心理, 需及早治療, 選對肩凝肩不舉的治療方法很關鍵。

本病又稱“露(漏)肩風”、“凍結肩”、“肩凝症”、“五十肩”等。 臨床上多見於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 多為單側發病, 女性多於男性。 是一種具有自愈傾向的自限性疾病。 推拿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

中醫稱本病為“肩痛”、“肩不舉”、“痹證”、“漏肩風”等, 其中“肩不舉”見於《靈樞》;“漏肩風”一詞見於《絳囊撮要》中。

其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 兼有勞損損傷、風寒濕邪, 導致筋失濡養、氣血凝滯。 解剖生理:

(一)肩關節由鎖骨、肩胛骨、肱骨、韌帶、關節囊和肌肉相互連接而成的四個關節組成。

肩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肩胛胸壁 關節肩肱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半球形的肱骨頭連接而成球窩關節。 關節盂小而淺, 其總面積僅相當於肱骨頭的三分之一左右, 韌帶薄弱、關節囊寬大而鬆弛, 故該關節的活動範圍最大, 運動最靈活 。 肩鎖關節由肩峰內端及鎖骨肩峰端連接組成。 胸鎖關節由鎖骨內端與胸骨柄的鎖骨切跡和第一肋骨間所形成的摩動關節。 為肩與軀幹相連的唯一關節。 肩胛胸壁關節 肩胛骨與胸壁之間並無關節,

但在其功能上可視為肩關節的一部分。

(二)肩部肌肉

1.肌腱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組成, 有懸吊肱骨、穩定肱骨頭、協助三角肌外展肩關節的功能。

2.三角肌:其肌束分為前、中、後三部。 中部—上臂外展, 前部—內旋及屈曲上臂, 後部—外旋及伸展上臂。

3. 胸大肌:主要作用為內收、內旋肱骨。

4.背闊肌:有內收、內旋和伸直肱骨的功能。 肱二頭肌長腱:有懸掛肱骨頭, 防止肱骨頭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

(三)肩關節活動度 肩關節由中立位開始的各向活動範圍及參與肌肉: 前屈 掌心向前, 大於90度。 參加者有三角肌前部纖維、胸大肌鎖骨部、喙肱肌及肱二頭肌。 後伸 一般為45度。 主要有三角肌後部纖維及背闊肌。 外展 肱骨內旋時,

外展範圍小於90度;肱骨外旋時, 可達180度, 完成上舉動作。 只有三角肌中部纖維及岡上肌。 內收 約45度。 主要有胸大肌及背闊肌, 還有大圓肌、三角肌、喙肱肌及肱三頭肌長頭。 內旋 上肢中立位, 肘關節屈曲90度, 範圍為70-90度。 主要有肩胛下肌, 及大圓肌、三角肌、胸大肌等。 外旋 體位同上, 活動範圍為45度。 主要是岡下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後部纖維。 上舉 理論上 可達到180度。 肩關節的上舉包括肩肱關節的運動、肩胛骨的旋轉、滑動、鎖骨的升高和旋轉運動。 單臂上舉包含脊柱的側彎活動。 後伸內旋內收(內旋後彎) 正常者可觸及到對側肩胛骨的下緣。 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 一般認為退變是主要因素, 也有人認為與內分泌失調或者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臨床上還多見因頸椎病變引起的肩周炎, 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疾病也常併發本病。

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外傷、勞損:(二)年老體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

(三)外感風寒濕邪:

病理上, 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是急性期, 可見滑膜水腫、充血、絨毛肥大有滲出。 第二是慢性期, 或稱之為凍結期, 滑膜腔粘連閉鎖, 纖維素樣物質沉澱。 主要病理反應發生在關節滑囊、腱鞘或關節腔。 臨床表現(一)有肩部外傷、勞損史或感受風寒濕邪的病史。

(二)肩部疼痛:初期肩關節疼痛, 疼痛可急性發作, 活動時加劇, 患者因懼怕疼痛而不願過多使用患肢。 疼痛劇烈時, 會由於震動、觸碰等引起不能忍受的疼痛;夜間疼痛加重, 有時會痛醒,

需要起床活動後方能入睡;不能向患側側臥, 有時會在熟睡後因不經意地向患側側臥而痛醒, 也可能在一個翻身後又熟睡。

(三)功能障礙: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明顯, 呈“凍結”狀態, 早期功能障礙多因疼痛引起, 後期功能障礙因肩關節廣泛粘連所致。 患肢不能洗臉梳頭, 穿脫上衣困難, 嚴重者不能叉腰插袋, 甚至影響大小便。 患肢在外展運動時會出現典型的“扛肩”動作。

(四)肌萎縮 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 病程較久者, 由於疼痛和廢用, 出先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 肩峰突出。 但在臨床上, “凍結肩”的肌萎縮程度通常比肩關節結核或肩部神經麻痹所引起的肌萎縮為輕。

檢查

1.壓痛點:壓痛廣泛, 肩峰下、喙突、岡上肌、四邊孔、三角肌止點、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等處均有壓痛。

2.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各向活動均受限。 觀察並記錄其活動幅度及粘連程度。

3.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後期可見肩峰、大結節骨質疏鬆, 或大結節處密度增高影。 肩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等。

鑒別診斷1. 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臨床上常將其與肩周炎相混淆,好發年齡是20-40歲。 主要症狀是肩前部疼痛, 肩關節後伸、外旋困難。 肱骨結節間溝壓痛, 抗阻力屈肘及前臂外旋時, 肱二頭肌長頭疼痛加重, 稱為葉加森(Yergason)氏征陽性。 X線攝片偶見結節間溝部鈣化影。

2.三角肌下滑囊炎:亦稱肩峰下滑囊炎。 其病變多不是原發性病變, 而是繼發於岡上肌腱損傷。 急性發病時, 肩外側深部疼痛, 可從肩峰下放射至三角肌止端。肩關節外展、旋轉、內收活動時疼痛加劇。在三角肌和肩峰下有較廣泛的壓痛。

3.岡上肌腱炎:本病好發於40-50歲的中年人,多有外傷史,肩前方痛,肩峰下間隙和大結節近側壓痛,疼痛弧綜合征(肩關節主動外展60-120度時,腫脹增生的岡上肌腱和滑囊受到肩峰及大結節的擠壓,發生疼痛)。

疼痛弧

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應貫徹動靜結合的原則。腫痛明顯的早期,宜適當限制肩關節的活動;腫痛消減的後期,應主動進行功能鍛煉並配合藥物治療。 推拿治療 治療原則:急性期宜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為主;慢性期宜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為主。取穴及部位: 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穀及肩臂部。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滾法、按法、揉法、拿法、彈撥法、拔伸法、搖法、搓法、扳法等。

操作方法:

(一)松解放鬆法:病人取坐位(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於患側。以一指禪推法推肩部前、中、後三條線5分鐘左右。一手施滾法於肩部操作,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配合肩關節上舉、後伸、外展、內旋、外旋的被動運動,10分鐘左右。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松解。

(二)解痙止痛法:接上勢,用點壓、按揉手法依次點壓、按揉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穀等穴,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

(三)運動關節法:接上勢,施肩關節搖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內旋的扳法,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四)舒筋活血法:接上勢,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圍,然後牽拉提抖上肢,最後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以放鬆肩臂,達到舒筋活血作用。

施手法後,可在肩部進行濕熱敷或中藥熏洗,待疼痛緩解後,逐步有計劃的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常用熏洗方 可選用“八仙逍遙湯”。主治跌打損傷,腫硬疼痛以及感受風寒濕所引起的筋骨酸痛等症。

處方 防風3克、荊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當歸6克、黃柏6克、蒼術9克、丹皮9克、川椒9克、苦參15克。 方法 將上藥裝入布袋內,紮口煎湯,熏洗傷處,亦可用藥熱敷。每日1到2次,每次二十五分鐘。每付藥,天熱時用1到3天,天冷時可用3到5天。

體療:A/彎腰旋肩:彎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肩運動。B/手指爬牆:面對牆壁,雙手指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

C/抱頸後伸:雙手十指交叉,抱住頸部,雙肘盡力後伸。D/扶欄下蹲:一手扶握欄杆或窗臺、桌沿,身體側立,緩緩下蹲,使肩關節外展。E/毛巾擦背: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兩頭,健肢向上拉毛巾,帶動患肢屈肘內旋。此動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

注意事項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涼。運用手法要輕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損傷。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能過度勞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後果。

以上介紹了肩凝肩不舉的治療方法,即使是得同一種疾病,由於患者身體情況不同,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可從肩峰下放射至三角肌止端。肩關節外展、旋轉、內收活動時疼痛加劇。在三角肌和肩峰下有較廣泛的壓痛。

3.岡上肌腱炎:本病好發於40-50歲的中年人,多有外傷史,肩前方痛,肩峰下間隙和大結節近側壓痛,疼痛弧綜合征(肩關節主動外展60-120度時,腫脹增生的岡上肌腱和滑囊受到肩峰及大結節的擠壓,發生疼痛)。

疼痛弧

治療: 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應貫徹動靜結合的原則。腫痛明顯的早期,宜適當限制肩關節的活動;腫痛消減的後期,應主動進行功能鍛煉並配合藥物治療。 推拿治療 治療原則:急性期宜疏經通絡、活血止痛為主;慢性期宜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為主。取穴及部位: 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穀及肩臂部。主要手法:一指禪推法、滾法、按法、揉法、拿法、彈撥法、拔伸法、搖法、搓法、扳法等。

操作方法:

(一)松解放鬆法:病人取坐位(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於患側。以一指禪推法推肩部前、中、後三條線5分鐘左右。一手施滾法於肩部操作,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配合肩關節上舉、後伸、外展、內旋、外旋的被動運動,10分鐘左右。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松解。

(二)解痙止痛法:接上勢,用點壓、按揉手法依次點壓、按揉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穀等穴,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

(三)運動關節法:接上勢,施肩關節搖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內旋的扳法,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四)舒筋活血法:接上勢,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圍,然後牽拉提抖上肢,最後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3-5遍,以放鬆肩臂,達到舒筋活血作用。

施手法後,可在肩部進行濕熱敷或中藥熏洗,待疼痛緩解後,逐步有計劃的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常用熏洗方 可選用“八仙逍遙湯”。主治跌打損傷,腫硬疼痛以及感受風寒濕所引起的筋骨酸痛等症。

處方 防風3克、荊芥3克、川芎3克、甘草3克、當歸6克、黃柏6克、蒼術9克、丹皮9克、川椒9克、苦參15克。 方法 將上藥裝入布袋內,紮口煎湯,熏洗傷處,亦可用藥熱敷。每日1到2次,每次二十五分鐘。每付藥,天熱時用1到3天,天冷時可用3到5天。

體療:A/彎腰旋肩:彎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肩運動。B/手指爬牆:面對牆壁,雙手指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

C/抱頸後伸:雙手十指交叉,抱住頸部,雙肘盡力後伸。D/扶欄下蹲:一手扶握欄杆或窗臺、桌沿,身體側立,緩緩下蹲,使肩關節外展。E/毛巾擦背: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兩頭,健肢向上拉毛巾,帶動患肢屈肘內旋。此動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

注意事項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涼。運用手法要輕柔,不可施用猛力,以免造成損傷。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能過度勞累或用猛力,避免引起不良後果。

以上介紹了肩凝肩不舉的治療方法,即使是得同一種疾病,由於患者身體情況不同,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