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北芪與黃芪的區別

北芪, 即黃芪

北芪, 即黃芪, 又名膜莢黃芪, 因盛產於我國北方, 故名北芪, 主產於吉林省長白山, 山西省渾源縣北嶽恒山以及內蒙古等省區。 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 上部多分枝;單數羽狀複葉, 小葉卵形至披針形, 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對生, 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 花期 7-8 月, 果期 8-9 月。 北芪喜涼爽乾燥氣候, 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為佳, 多生於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 北芪的根為補虛藥, 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列為上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黃芪的藥材性狀

黃芪呈圓柱形, 極少有分枝, 上端較粗, 長10-90釐米, 直徑1-3.5釐米。 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 有不整齊的縱皺紋及橫向皮孔。 質硬而韌, 不易折斷, 斷面纖維性強, 並顯粉性, 皮部黃白色, 木部淡黃色, 有菊花心,

顯放射狀紋理及裂隙。 氣微, 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

不論那一品別的黃芪, 均以條粗而不空心, 皮細質綿軟而不硬, 切面皮部白色, 木部鮮黃色。 斷面菊花心明顯而不纖維性強和裂隙大, 味甜而有豆腥味者為佳。

概念差別

黃芪是中藥名, 而北黃芪或者北芪只能說屬於處方名。

因為品質好的黃芪主要產於黑龍江, 內蒙古, 和山西等地。 所以醫生為了強調黃芪的產地往往會在處方中用北黃芪(內蒙古、黑龍江所產的黃芪)或者西黃芪(山西所產渾源為中心所產的黃芪)等名稱。 因為現在黃芪主要是栽培品, 且多認為山西所產優於內蒙古、黑龍江所產。 因此可以理解為西黃芪優於北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