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癌症跟慢性炎症結盟 提高免疫力可以防腫瘤

昨日拿到了5月16日最新出版的《細胞·免疫》雜誌, 封面是一幅卡通畫(如右圖)。 作者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研究所的黃建教授團隊, 講述一個關於大腸癌如何逞兇的故事。

對醫療界來說, 《細胞》和《科學》、《自然》是公認的三大國際頂級科學期刊。 “我們把一項創新性研究, 通俗易懂地表述出來, 告訴公眾, 現代生活方式導致高發的大腸癌, 有望得到有效防治, 為患者延長生命開闢了新途徑。 ”作為通訊作者, 浙醫二院副院長、腫瘤研究所黃建教授昨日向解釋道。 留意到, 《細胞·免疫》的封面文章, 通常都是以漫畫為風格,

來講述醫學新發現的, 這在眾多醫學期刊中, 頗受專業人士與公眾的喜愛。

故事中的“男一號”

讓惡變細胞無限堆積

切菜時不小心拉了一刀, 沒有打針、吃藥, 傷口就好了, 這就是免疫系統在幫你;流感季節, 身體好的人很少中招, 旁邊人總會羡慕你的免疫力好。

免疫系統不僅可以識別身體的“敵人”, 也能想辦法把它們清理掉。 對免疫系統來說, 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 也像是外來的入侵者, 那麼, 能不能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呢?

請跟著來讀一下這個封面故事——

先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 主要有3位, 圖中冒煙的“工廠”是腫瘤微環境, 也可稱腫瘤的大本營。

穿軍裝的“軍官”是男一號, 它是一種叫做γδT17的免疫核心細胞。

它們能分泌一種白介素17等細胞因數, 這個因數可以通過細胞網路讓腫瘤免疫失靈。

黃建教授告訴, 免疫細胞有很多種, 這個“男一號”很厲害, 朋友圈很廣, 不同的圈子都吃得開, 常常扮演橋樑的角色, 把先天的和後天的免疫細胞連接起來。

敲鼓的細胞“鼓手”, 是“男二號”, 它的真實身份是一種炎性免疫細胞。 當有細菌入侵時, 它就會被啟動, 釋放信號。 在這個故事裡, 它是“男一號”的支持者。

第三個關鍵角色是“小白”(圖中有6個), 就是被核心細胞招募來的白色細胞, 它們排隊進入工廠大門, 形成腫瘤免疫微環境, 讓腫瘤可以肆無忌憚地“耍威風”。

這個故事是這麼演繹的——

人的大腸裡, 生活著很多細菌, 它們對人體很重要。

大部分時候, 它們進進出出, 跟大腸處得很好, 但是如果大腸粘膜出現損傷, 細菌就會乘虛而入。

這個時候, 人的免疫機制啟動, 炎症細胞被啟動, “鼓手”出場, 它拼命敲鼓, 放出信號, 好像在跟軍官喊話:我這裡淪陷了, 現在正是找後援的好時候哇!

“軍官”接到信號, 趕緊招兵買馬。 其實, 這裡不止一個軍官, 鼓手釋放的信號越多, 就會有越多的軍官登場, 在它們的吸引下, “小白”們從外周血液中進入腫瘤的大本營。

黃建教授解釋說, 正常情況下, 免疫系統發現基因突變的細胞, 會自動把它清理;但在一些炎症環境下, 正常免疫機制被抑制, 無法清理, 結果是惡變細胞無限堆積, 最終形成大腸癌。

“白介素17的作用, 就是讓炎症持續啟動並存在,

創造一個免疫抑制的微環境, 免疫系統就沒法對腫瘤細胞下手了。 ”他說, 這相當於是腫瘤築起了一道厚厚的城牆。

癌症跟慢性炎症結盟

提高免疫力可以防腫瘤

伍品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 是黃建教授的博士生。

伍品補充說, 早先在有關動物的研究中發現, 產生白介素17是一種叫做TH17的細胞, 雖然也有人推測, 對於人來說, 也是TH17。 但是他們的研究卻發現, 人身上的“軍官”不是TH17細胞, 而是γδT17細胞。

“2010年起, 我們聯合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嚴峻教授, 用四年的時間, 對臨床的百餘例大腸癌病人進行了分析, 發現γδT17(男一號)細胞數量越多, 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 預後也越差, 也就是它能讓腫瘤細胞所處的環境變得有利於腫瘤的發展壯大。

”伍品說。

聽完這個故事, 歸納發現這個故事回答了這麼一些問題:這個壞蛋(壞的免疫細胞)是哪裡來的,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多了之後會有什麼結果?

而這個故事裡讓人印象最深的一個詞就是“炎症”, 從細菌入侵開始, 到“小白們”進入腫瘤的大本營, 反復提到了“炎症”這個詞。

“炎症、免疫和腫瘤, 是個三角關係, 其實很多癌症跟慢性炎症有關。 ”黃建教授說, 比如慢性肝炎跟肝癌, 炎症性腸病跟大腸癌。

阻止炎症就可以預防大腸癌。 如何阻止?黃建教授說:比如直接殺死“男一號”的抗腫瘤藥物, 或者破壞“男一號”起作用的鏈條。

黃建教授有趣地總結, 這其實是個深入敵後的故事, 關於腫瘤君如何建立它自己的城堡, 以抵抗好的免疫細胞,

保護自己, 知道了這個秘密之後, 醫生就可以想辦法攻打這些壞細胞, 從而打敗腫瘤。

再次證明

喝優酪乳對平衡腸道菌群有幫助

黃建說, 這個研究給大腸癌防治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接下來研究所要做的, 可能還要花些時間大腸癌患者才能有機會用到這些新的治療方法。 但是,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 有一招馬上就能用到。

“比如通過飲食來平衡腸道菌群, 減少炎症發生, 預防腫瘤。 ”黃建教授說:“我的理解中, 每個人都是細菌的容器, 在人的身體上, 細菌比重遠遠超過人的基因總數。 ”伍品說, 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生, 除了基因、遺傳, 與腫瘤的微環境有很大關係, 比如腸道內的菌落平衡。 大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 已經上升到第四位, 在京滬等發達地區,甚至更高。醫學界認為,這種惡性腫瘤跟生活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係。

“細菌對人來說有好有壞,如果發生紊亂,就會引起疾病。”黃建教授解釋,長期的高蛋白飲食,引起腸內菌群紊亂,細菌代謝產生毒素,引起炎症細胞的啟動,長久下來會引發一些疾病。“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喝些富含益生菌的優酪乳對腸內菌群平衡是有好處的。”他說。

細胞的故事講完了,讓我們認識一下他們——研究團隊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學科為國家腫瘤學重點、國家衛計委重點專科,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腫瘤早期預警與干預浙江省重點實驗室。學科在鄭樹教授領導下建立了全國大腸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通過篩查規範,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在京滬等發達地區,甚至更高。醫學界認為,這種惡性腫瘤跟生活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飲食習慣的改變有很大關係。

“細菌對人來說有好有壞,如果發生紊亂,就會引起疾病。”黃建教授解釋,長期的高蛋白飲食,引起腸內菌群紊亂,細菌代謝產生毒素,引起炎症細胞的啟動,長久下來會引發一些疾病。“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喝些富含益生菌的優酪乳對腸內菌群平衡是有好處的。”他說。

細胞的故事講完了,讓我們認識一下他們——研究團隊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學科為國家腫瘤學重點、國家衛計委重點專科,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是教育部腫瘤早期預警與干預浙江省重點實驗室。學科在鄭樹教授領導下建立了全國大腸癌早診早治示範基地,通過篩查規範,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