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說話讓人舒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養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ID:duxinyanjiusuo)

中國古代對君子的標準有“三和”:“語柔和, 身矮和, 心平和。 ”首要的就是話語溫軟如玉, 在表達心意的同時讓對方生出歡喜心。

但如今, 我們常用尖刻語、冷峻語使別人感到被傷害, 也在無形之中為自己設置障礙。

為此一個臺灣導演將鏡頭對準五組家庭, 進行了一次真實的測試。 每個參與試鏡的人都不知道試鏡的內容,一切真實呈現。

在臺北打拼的兒子工作很忙, 這時母親打來電話, 問他什麼時候回家, 兒子不耐煩地說:“還沒忙完呢, 我都跟你說了很忙, 你真是。 ”母親落寞地掛了電話, 嘴裡嘟囔道:“都不知道你在忙什麼。 ”

隔了一會兒, 母親再次撥通兒子電話:“你到哪了?”兒子的語氣更加不耐煩:“又幹嗎?我這邊的事情很重要, 好了好了!”母親的話還沒說完, 兒子就把電話掛了, 留下母親一臉的無奈和委屈。

測試結束, 當兒子看到接自己電話時母親的表情, 抱著母親哭了, 他從沒意識到自己習以為常的語氣會那樣傷人。 其實, 這些測試的場景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工作中“有話不能好好說”的情形也時有發生:“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這裡要注意一點”、“我昨天跟你說的那個事, 你辦完了沒有啊”、“你能不能再抓緊點兒”、“你問他呀, 我哪兒知道”……這些話讓辦公室裡充斥著火藥味。

網上也充滿戾氣, 《中國青年報》一項6377人參與的調查顯示, 55.7%的受訪者覺得網上常有不好好說話、動輒惡語相向的情況。 有話不能好好說, 似乎成了現代人通病, 在生活中各個角落蔓延。

說話太倔太直、喜歡反對質疑、互相揭短抬杠, 這些習慣傷人又傷己。 不好好說話會讓人際關係變得緊張, 壓力增大, 這不僅影響心理健康, 還會增加身體的患病幾率。

加拿大阿卡迪亞大學的研究顯示, 精神焦慮、敏感多疑的人易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以及潰瘍、腸胃等疾病。 美國楊百翰大學研究發現, 夫妻喜歡拌嘴會導致心絞痛的危險增加3.5倍。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 如果經常大吼大叫、火冒三丈, 很可能影響免疫系統。

說話的最高境界, 就是會說話、說好話, 並非曲意奉承, 而是平實、懇切的關照。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嘴巴每天掛著“沒問題”、“一定會有辦法”之類積極話語的人, 每一天都過得很順利;相反, 每天嚷嚷“沒辦法”、“真讓人生氣”的人, 遇到的挫折就會特別多。

不妨用好以下四件法寶, 讓溝通變得更順暢。

1

對父母:降低預期多點耐心

我 們常對父母和親人表現出不耐煩,就是因為預期太高。比如,忙得焦頭爛額時接到母親電話,你自然會想到:“她不知道我很忙嗎?”“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 麼你也不理解我呢?”可我們沒有想到,其實父母並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所以,與父母交流時,一定要降低心中原有的期望,多點耐心,時刻記住換位思考。

2

對孩子:常懷同理心

如果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渾身是“刺”,請從自身好好說話開始。孩子表達能力有限,爸媽要常懷同理心,充分感受他當下的想法,試著幫他把心中的感受說出來,這需要練習。比如,孩子考砸了,有同理心的父母會說“那你一定覺得很可惜吧”,而不是落井下石地說“誰叫你粗心”。

父母還要訓練孩子在困境中說出正向觀點,比如送孩子上學遇到堵車,即便很焦躁,也要分享窗外的景色、廣播裡好聽的歌曲,或者告訴孩子“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就知道換另一條路走了”。

3

對愛人:多些讚揚和忍讓

互不相讓常常是夫妻矛盾的導火索。建議夫妻間交流要把誇獎的話、認錯的話當成口頭禪,比如:“是呀,他(她)太不容易了,我得對他(她)好點”、“對不起,我錯了”、“你真棒”,這些話會在不知不覺間讓對方心裡感到溫暖,夫妻感情升溫。

4

對同事、朋友:與人為善、學會克制

要多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同事和朋友的行為,表現出自己的風度,克制情緒,不要失態,更不要採取過激行為。在惡語出口前,冷靜1分鐘,將心比心地想想對方的不易,並且多預想一下可能導致的後果。你最終決定說出口的言語,會或大或小地影響你的人生。

如果對方不好好說話,我們要克制情緒,表達善意,不要指責“你怎麼”、“你憑什麼”,而要使用一些正面的語言,比如“我希望”、“我建議”等,這樣可以增加有效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編輯: 高格

本期

心理智囊團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肖 蓉

讓溝通變得更順暢。

1

對父母:降低預期多點耐心

我 們常對父母和親人表現出不耐煩,就是因為預期太高。比如,忙得焦頭爛額時接到母親電話,你自然會想到:“她不知道我很忙嗎?”“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 麼你也不理解我呢?”可我們沒有想到,其實父母並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所以,與父母交流時,一定要降低心中原有的期望,多點耐心,時刻記住換位思考。

2

對孩子:常懷同理心

如果不希望孩子長大後渾身是“刺”,請從自身好好說話開始。孩子表達能力有限,爸媽要常懷同理心,充分感受他當下的想法,試著幫他把心中的感受說出來,這需要練習。比如,孩子考砸了,有同理心的父母會說“那你一定覺得很可惜吧”,而不是落井下石地說“誰叫你粗心”。

父母還要訓練孩子在困境中說出正向觀點,比如送孩子上學遇到堵車,即便很焦躁,也要分享窗外的景色、廣播裡好聽的歌曲,或者告訴孩子“有了這次經驗,下次就知道換另一條路走了”。

3

對愛人:多些讚揚和忍讓

互不相讓常常是夫妻矛盾的導火索。建議夫妻間交流要把誇獎的話、認錯的話當成口頭禪,比如:“是呀,他(她)太不容易了,我得對他(她)好點”、“對不起,我錯了”、“你真棒”,這些話會在不知不覺間讓對方心裡感到溫暖,夫妻感情升溫。

4

對同事、朋友:與人為善、學會克制

要多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同事和朋友的行為,表現出自己的風度,克制情緒,不要失態,更不要採取過激行為。在惡語出口前,冷靜1分鐘,將心比心地想想對方的不易,並且多預想一下可能導致的後果。你最終決定說出口的言語,會或大或小地影響你的人生。

如果對方不好好說話,我們要克制情緒,表達善意,不要指責“你怎麼”、“你憑什麼”,而要使用一些正面的語言,比如“我希望”、“我建議”等,這樣可以增加有效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編輯: 高格

本期

心理智囊團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