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時至立秋調理有七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一到, 氣候雖然早晚涼爽, 但仍有秋老虎肆虐, 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等。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

此時進補十分必要。 但進補不可亂補, 應注意七忌:

一忌無病亂補。 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 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 血中膽固醇增多, 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用膳對象應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 手足不溫,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 則手足心熱, 口幹, 口苦, 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脈數。 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 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 可引起腹脹, 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 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

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 若久服多服, 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 常常不堪重負。 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 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

五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 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 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 在人們重視進補的同時, 還要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 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 提倡在進補的同時, 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 專服某一種補品, 這對健康是不利的。 要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 不能恒補不變, 一補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