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東北榿木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Dōnɡ Běi Qī Mù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樺木科植物東北榿木的果實或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nus mandshurica(Call.)Hand.-Mazz.[A.fruticosa Rupr.var.mandsurica Call.]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均可采剝樹皮。 秋後采下果序,

摘取果實, 曬乾。

【原形態】落葉小喬木, 高可達8m。 樹皮暗灰色, 平滑。 枝條灰褐色, 無毛;小枝紫褐色, 無毛;芽無柄, 有3-6枚芽鱗。 葉柄長0.5-2cm;葉片寬卵形、卵形或寬橢圓形, 長4-10cm, 寬2.5-8cm, 先端銳尖, 基部圓形或微心形, 或兩側不對稱, 邊緣有細而密的重鋸齒或單鋸齒, 兩面幾無毛;側脈7-13對。 雄葇荑花序頂生, 較長, 下垂, 雄花與葉同時開放, 花絲比花被短, 花藥黃色;雌葇荑花序3-5簇生於短枝頂端。 果序3-5枚呈總狀排列, 寬卵圓形或近球形;序梗纖細, 下垂, 長0.5-2.5cm, 幾無毛;小堅果卵形, 長約2mm;膜質翅與果近等寬。 花期5-6月, 果期7-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700m的林邊、河岸或山坡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黑龍江、吉林等地。

【化學成份】粘黴-5-烯-3-醇(glutin-5-en-3-ol), α和β-香樹酯醇(amyrin), 1, 7-二苯基-3, 5-庚二醇[1,

7-diphenyl(heptan-3, 5-diol)]。

【性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收斂固澀。 主腹瀉;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5-50g。 外用: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楓柳皮|【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Fēnɡ Liǔ Pí

【別名】楓楊皮(《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樹皮。 全年可采。

【原形態】

楓楊, 又名:櫃柳(《爾雅》郭璞注), 楓柳(《唐本草》), 樺柳、鬼柳(《群芳譜》), 麻柳(《草木便方》), 溪麻柳、大葉柳、水槐樹、溪櫸、溪楊、燕子樹、柳絲子、嵌寶楓、平陽柳、蜈蚣柳、臭樹柳、溪口樹、枸樹、櫸仔、元寶樹。

落葉喬木, 高可達18米。 樹皮幼時赤褐色, 平滑, 老則黑灰色起裂;枝有長軟毛。 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 長20~30釐米;小葉11~25片, 但頂端小葉往往不存在, 葉軸有窄翅並被短毛;小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 長4~10釐米, 寬2~3釐米, 先端尖或鈍, 基部偏斜, 邊緣有細齒, 上面綠色、平滑,

下面主脈及葉腋有毛。 花黃綠色, 雌雄同株, 葇荑花序;雄花序腋生, 數個一簇, 生於老枝上;花被苞片狀, 先端裂成1~4片;雄蕊6~8枚;雌花序生於當年枝的頂端, 花柱單一, 柱頭2裂, 于房1室, 具1胚珠。 堅果, 成熟時兩側小苞增大成長圓形或稍窄的翅, 果序下垂, 長約30釐米, 外果皮薄, 內果皮堅硬。 花期5月。

【生境分佈】多生於溪邊、河岸, 但較乾燥之處亦能生長。 分佈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陝西、山東等地。

【化學成份】樹皮含鞣質。

【性味】《唐本草》:辛, 大熱, 有毒。

【功能主治】

治齲齒痛, 疥癬, 湯火傷。

①《唐本草》:主風、齲齒痛。

②《東北藥植志》:洗疥瘡等皮膚病。

③《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止癢, 殺蟲。 加鹽可以治癬。

④《四川中藥志》:殺蟲, 解毒。 塗湯、火傷及久瘡。

【用法用量】外用:搗絨塞牙縫, 煎水含漱或熏洗, 或酒精浸搽。

【注意】《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禁口服。

【附方】

①治牙痛:麻柳皮搗絨, 塞患處或噙用。 (《四川中藥志》)

②治疥癬:楓楊皮、黎辣根、羊蹄根。 用酒精浸搽。 (《湖南藥物志》)

③治癩鬁頭:楓楊鮮樹皮四兩、皂莢子二兩(搗碎)。 水煎, 洗患處。 (《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燒傷:取楓楊樹二層皮2斤, 地榆根0.5斤, 烏桕根皮0.5斤, 加水適量, 煎至500毫升, 過濾。 用藥前應清潔創面, 除去異物和膿性分泌物, 剪除水泡, 然後噴上藥液。 治療14例, 均有一定效果。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