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低血壓的原因

發病原因

低血壓根據其產生的原因不同, 大致上可分為: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生理性低血壓狀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 其血壓測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 但無任何自覺症狀, 經長期隨訪, 除血壓偏低外, 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 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的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狀以及某些疾病。 低血壓病可分為: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 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低血壓病)。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是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

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 以致出現虛脫和休克的徵象, 稱為急性低血壓。 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 而大多數情況下, 低血壓為緩慢發生, 可逐漸加重, 如繼發於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所致低血壓, 其防治主要是針對原發病。

發病機制

原發性低血壓病的發病機制至今未明, 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屬於中樞神經細胞張力障礙有關的疾病,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 血管舒縮中樞的抑制過程加強, 血管收縮與舒張動態平衡發生障礙, 血管舒張佔優勢, 最終導致動脈血壓降低。 此外, 內分泌功能失調, 體內某些調節血壓的物質排泌失衡, 如血管緊張素-腎素-醛固酮系統、兒茶酚胺類等升壓物質分泌降低, 而緩激肽、組胺、5-羥色胺等舒血管物質增多, 也可能參與低血壓病的形成。 至於遺傳因素、年輕時患過某些傳染病, 慢性扁桃體炎、咽峽炎、營養失調如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B1和維生素B6缺乏,

以及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職業等等對低血壓病的產生也可能有關。

病因分類

一般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常或較高的水準突然而明顯下降,

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狀, 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有關本部分內容可參閱本書暈厥和休克章節。

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於正常範圍的狀態, 其中多數與患者體質、年齡或遺傳等因素有關, 臨床稱之為體質性低血壓;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 稱為體位性低血壓;而與神經、內分泌、心血管等系統疾病有關的低血壓稱之為繼發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一般可分為三類:

①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 多見於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 輕者可無任何症狀, 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 甚至昏厥。

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②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是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時, 或長時間站立出現血壓突然下降超過20mmHg, 並伴有明顯症狀, 這些症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噁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 體位性低血壓與多種疾病有關, 如多系統萎縮、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發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礙、血液透析、手術後遺症、麻醉、降壓藥、利尿藥、催眠藥、抗精神抑鬱藥等, 或其他如:久病臥床, 體質虛弱的老年人。

③繼發性低血壓

由某些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低血壓, 如脊髓空洞症, 風濕性心臟病, 降壓藥, 抗抑鬱藥和慢性營養不良症, 血液透析病人。

④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低血壓

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等,

由於血液輸出量減少, 常伴有低血壓。 無脈症是指由於主動脈弓的分支受累以致上肢缺血, 橈動脈搏動消失, 血壓甚至測不到。

患有低血壓的人, 除了藥物治療外, 最好的方法是服用靈芝。 靈芝不但能使血壓高的下降, 也能使血壓低的升高。 這是由於靈芝中多樣的有效成分發揮綜合作用所產生的神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