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鱅魚頭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Yōnɡ Yú Tóu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鱅魚的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 捕撈後, 取其頭部, 除去鰓, 洗淨, 鮮用。

【原形態】鱅魚, 體側扁, 稍高。 腹鰭基底至肛門處有狹窄的肉棱。 口端位, 口裂稍向上傾斜。 吻圓鈍。 眼小, 下側位, 在頭側正中軸下方。 鰓耙狀如柵片, 但不癒合, 有鰓上器, 耙數隨個體增大而數量增多。 鱗很小, 側線鱗99-115, 背鰭3, 7, 很短, 起點於腹鰭起點之後, 胸鰭大而延長, 末端起過腹鰭基部。 臀鰭3, 12-13。 尾鰭深叉狀, 上下約等長。 體灰黑色, 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 具黑色細斑。 腹部銀白色。 各鰭條呈灰白色,

並有不少黑斑。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為淡水中上層魚類, 行動遲緩, 性情溫和, 以浮游動物為主食。

資源分佈:分佈于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流域。 現全國大部地區有人工飼養。

【性味】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補虛;散寒。 主頭暈;風寒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個。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