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睡醒總是昏昏沉沉?可能是鬧鈴沒選對
經過一個漫長的假期, 不少人已經復工, 要為了上班或遠程工作而早起。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早上被鬧鐘叫醒后迷迷糊糊、反應遲鈍。 如何在睡醒后更快地清醒過來?最近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醒來后要迷糊很久, 可能是鬧鈴選的不對。
剛睡醒后昏昏沉沉因為有睡眠慣性
科學家將人們剛睡醒后, 認知能力缺失、警覺性降低、感知和運動能力下降的現象稱為睡眠慣性。 睡眠慣性會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而逐漸緩解。 一般來說, 這種狀態集中發生在睡醒后15到30分鐘內, 嚴重時可持續4—8小時。
2006年的一項研究對睡眠慣性進行了量化測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睡眠慣性可能只會讓我們在起床后“傻”一會。 但對于從事某些特殊職業的人來說, 睡眠慣性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例如, 值夜班的急診醫生和護士在半夜醒來后, 需要立刻開始工作, 為患者開藥、護理或是進行手術。 還有待班的消防員、長途車司機、火車或飛機的駕駛員等,
睡眠慣性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是什么導致了睡眠慣性呢?到目前為止, 科學家依然未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一種推測認為, 這與高水平的δ波有關。 δ波是一種與深度睡眠相關的腦電波, 研究發現, 具有更高水平δ波的人, 他們的睡眠慣性更嚴重, 并且這些人的腦電波中, 與清醒有關的β波也更少。 另一種猜想是, 醒來后大腦不同區域的激活速度不同, 而與人類高級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的前額葉皮層區域在睡醒后的激活速度較慢, 這也可能導致了睡眠慣性的出現。
睡眠慣性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
換個鬧鐘鈴聲可能讓你起床更清醒
對于沒有資格睡到自然醒、必須要聽著鬧鈴聲早起的上班族來說, 什么樣的鬧鈴聲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地清醒過來?
近日, 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一項研究發現, 鬧鈴聲會影響起床后睡眠慣性的強度。 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一套在線調查系統, 測試了50名志愿者在自己家中起床后的狀態。 研究統計了每個人的鬧鈴聲, 并且根據標準化的睡眠慣性量表來對他們的睡眠慣性進行量化。 研究發現, 相比于那些“嗶嗶嗶嗶”的鬧鈴聲, 更具旋律性的鈴聲, 往往能讓志愿者更加迅速地清醒過來。
論文作者、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博士生斯圖爾特·麥克法蘭表示:“許多人可能會認為那種刺耳的警報聲能讓人迅速地清醒過來,
研究人員推測, 這可能是因為無旋律的警報聲可能會打擾我們的大腦活動, 使其更加混亂, 而那些溫和的旋律可能能夠幫助我們從睡眠狀態更有效率地過渡到清醒狀態。
最新研究的共同作者、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阿德里昂·代爾教授說:“(我們的)這項研究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地理解聲音與清醒狀態的關系, 那么這將對睡眠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產生影響。 ”
撰文:張二七 來源:環球科學
[ 責編: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