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對門處得好,提升幸福感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2》裡, 住在同一層樓的幾個鄰居互相關心, 互相幫助, 為對方排憂解難, 讓大家感受到了身邊的溫暖。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 我們和“對門”的交流越來越少, 鄰里間變得越來越陌生。 一項調查顯示, 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 12.7%的人甚至“根本不認識”鄰居。

對門那麼近, 卻又那麼“遠”。 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諮詢中心心理治療師、中科博愛心理醫學研究院院長傅春勝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環境從“庭院文化”轉向“樓居文化”, 即自然交融的開放式生活空間變成了封閉空間,

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機會相對減少, 對門也越來越“神秘”。 另外,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 來自各地的居民在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 打破了原有熟悉的人文生態鏈, 人們對生活環境的安全感降低, 使人際交往出現障礙。 還有, 隨著科技的發展, 大家更習慣用電話、網路等方式進行交流, 久而久之, 人們變得不善於面對面流露心跡。 社會層面,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現在的中青年在童年時期缺少同伴, 長大後性格相對內斂, 交流能力變得薄弱, 不願與人多接觸。

鄰居不是親人也不是愛人, 但鄰里關係對個人生活很重要。 傅春勝說, 人生的意義由價值感、安全感和幸福指數這三個重要部分組成。

人在工作中面臨壓力、挫敗感等負面情緒, 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把這些情緒壓抑下去。 而家是最能讓自己感到放鬆的場所, 通過鄰里交流, 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情, 能讓壓力得到釋放。 融洽溫馨的鄰里關係, 會使價值感、安全感與幸福指數上升, 這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來說大有裨益。

跟對門“搞關係”, 想著難, 但只需社區、個人跨出一步。 傅春勝認為, 生命在於運動, 社區在於活動。 每個社區、街道、樓門等機構或負責人可以定期組織開展文體活動, 鼓勵居民參與進來。 組織還可以對區內老弱病殘群體進行幫扶活動, 鼓勵大家多關心身邊的鄰居, 從獻出愛心的行動中找到價值感。

傅春勝建議個人從三個方面來與鄰居互動。

首先, 有能力、有時間的人, 可以積極主動參與一些社會活動, 如節假日到社區附近的養老院等機構做義工, 不要總是等著社區舉辦活動才被動參加。 其次, 當得知某位鄰居有困難時, 主動伸出援手, 即便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也可以給予心靈安撫, 讓對方感到溫暖。 最後, 主動向社區報備自己的才藝、能力等個人資訊, 需要時為鄰居們提供必要的幫助。 突破自我、主動與別人交流, 對每個人來說不是特別容易。 不過, 為了身心健康, 也為了融洽的生活環境, 不如勇敢地推開門, 邁出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