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

養生是科學更是藝術

從遠古的神話傳說, 到浩瀚的文獻典籍, 隨處都可發掘養生的“學”與“術”。 超出人類的範圍來看, 養生本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趨利避害的保護性本能, 自從有了人類, 才使養生實踐成為人類文明, 這一文明必將惠及一切生靈。 在《黃帝內經》中養生叫“道生”, 因生物是順其自然規律而生的, 遵道而生稱為“道生”。 “道”是永恆的, 所以《黃帝內經》說“故能壽敝天地, 無有終時”, 也是《老子》所謂“死而不亡者壽”。 高尚的境界, 並不追求肉體長存, 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 無志空活百歲。 不為長生而養生, 只為提高生活品質,

適度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 才能“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在《黃帝內經》中, 我們祖先總結實踐經驗, 上升為理論, 形成“黃老之學”, 就是以黃帝、老子為代表的傳統養生學。 在歷史上, 醫、儒、道、釋、武、藝等各家, 都有其修身養性的學問, 實際上都屬於養生文化的範圍。 比較起來, 醫家和道家對養生學貢獻較大。 例如醫家的食療藥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道家的食氣、存想、房中等等。 “養生”一詞, 早見於馬王堆出土的古代簡帛醫書中, 有《養生方》、《卻穀食氣》、《導引圖》等大量養生醫籍。 唐代名醫孫思邈著有《千金方》, 熔醫、儒、道、釋、雜各家於一爐, 建立了養生學的完整體系。 在《道藏》中, 養生思想和養生術也較為集中。 醫家兼道教學者的葛洪, 在其代表作《抱樸子》中說得好:“凡養生者,

欲令多聞而體要, 博見而善擇, 偏修一事, 不足必賴矣。 ”用現代觀點來看, 養生學應該是一門綜合的學科, 是吸取多學科的研究成果而運用於維護人類的身心健康。 西方拉隆德的保健理論認為:人類的健康, 是由生物學特性、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以及社會保健醫療體制決定的。 傳統養生學的觀點也正是如此, 《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 ”

針對現代人的過分追求和縱欲, 我認為關鍵在於人們應自覺地調控心理和行為, 這就是修身養性的藝術了。 德國奧登堡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說, 未來的醫學是人類學會用大腦給自己治病的醫學。 我們祖先早就說“體內自有長生藥,

何必苦心向外求”, 中央電視臺科技之光報導, 國外科學家發現人體就是個大藥庫。 這並不奇怪, 《控制論》認為人體是最複雜、最靈敏的自動調節系統, 控制就是選擇, 只要沒有“欲令智昏”, 必然會選擇健康長壽之路。 從宏觀上把握正確的方向, 微觀的人體調控會自動完成。 養生需要醫藥, 但決不能依賴醫藥, 一切高科技都離不開心靈。 心靈蘊藏著無窮的潛能, 心靈的昇華要靠生命藝術, 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 走向自由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