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各種人群“處暑”高溫除濕食療很重要

明日, 是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 白天氣溫仍在30℃以上, 最高溫度有時達36℃, 夜晚稍涼。

近來由於受沿海颱風的影響, 高溫高濕氣候明顯, 讓人感覺非常不舒服。 專家有哪些保健建議呢?

小兒篇

高溫高濕天, 是細菌生長和繁殖的最佳時期, 也為腸道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就人體自身而言, 天熱, 出汗多, 抵抗力下降, 此時, 兒童、尤其是2歲以下嬰幼兒最易發生腹瀉。 怎樣護理呢?

1.繼續母乳餵養, 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

2.注意飲食衛生, 食品應新鮮、清潔, 飯前便後要洗手。

3.人工餵養小兒的乳品均需適當稀釋, 以利於消化和吸收。

4.避免濫用抗菌素, 小兒腹瀉若非細菌性腸炎, 無需使用抗菌素。

5.不必禁食, 多補水分。

6.適當補液, 防止水、電解質紊亂。

7.可在家中配合腹部按摩, 中醫的臍敷藥物對於止瀉有良好效果。

8.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勤換尿布,

每次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臀部。

9.加強戶外活動, 注意氣候變化, 避免腹部受涼。

10.密切觀察病情, 及早發現泄瀉變化, 及時就醫。

【飲食指南】小兒腹瀉的常用食療方:

蘋果湯:將蘋果切片加水200毫升蒸熟後以湯代茶飲。 蘋果含鞣酸, 有止瀉作用。

胡蘿蔔粥:將胡蘿蔔洗淨,

切成小塊, 與大米共同熬成粥。 胡蘿蔔是鹼性食物, 所含果膠能促使大便成形, 吸附腸黏膜上的細菌和毒素, 是良好的止瀉食物。

糊米湯:將大米炒到顏色發黃, 再加適量的水和細鹽, 然後煮成糊狀即可。 米粉加水以後再加熱, 就成了糊精。 糊精易消化, 它的炭化結構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

老人篇

調節情志, 防止“悲秋”, 是夏秋交替時老年保健的重要內容。 立秋後, 白天變短, 常會有陰雨天氣, 使人的情緒鬱悶, 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 更易傷感。

要解決以上問題, 應多參加社交活動和體育鍛煉, 心情舒暢是保健的好方法。 常去戶外舒展筋骨, 登高賞景也可使人心曠神怡, 太極拳、氣功是傳統的保健項目。 還應注意飲食安全:

1.飲用水應煮沸, 可殺滅致病微生物;生熟食物分開, 避免交叉污染。

2.吃剩的食物應及時儲存在冰箱內, 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 食用前要熱透。

3.儘量少食用田螺、貝殼、螃蟹等水海產品, 食用時要煮熟蒸透。

4.涼拌菜可加點醋和蒜;生吃食物一定要洗淨, 儘量減少生冷食品的攝入。

5.注意休息, 避免受涼、勞累, 預防感冒和中暑;平衡膳食, 合理營養。

【飲食指南】燥為秋之主氣, 秋燥傷津, 老年人此時養生, 要強調一個“潤”。 秋天人們易感覺唇幹舌燥、乾咳無痰, 這是肺胃之陰不足。

可選用生地、沙參、麥冬、玉竹、百合、雪梨等進補。 症狀不明顯的, 選以上中藥1~2味泡水當茶飲或蒸(燉)雪梨均可。 如有症狀, 需請醫師辯證配方。 飲食調節是養陰之良法, 不妨多食用梨、獼猴桃、蔬菜、藕、芝麻等。

常規篇

袁雙鳳(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管營養師)

中醫有秋來“伏”不去的說法。 因此, 此時調養脾胃, 預防胃腸疾病, 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 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飲食上如何調養?

一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蛋白質的攝取量要比其他季節增加1%~15%, 以魚類、肉類、蛋、奶類和豆類食品為佳。

二要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新鮮水果中番茄、西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豐富, 維生素B族和礦物質在穀類、豆類、玉米、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 人們可適量補充。

三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機體大量出汗,不但水分丟失,還流失大量的鉀、鈉。應適量增加含鉀較高的食物,如香蕉、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大蔥、芹菜、毛豆、綠茶、海帶等。

四要補充清熱、利濕的食物。長夏多濕既傷腎氣又困脾胃,所以要補充既清熱又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黃瓜、草莓、番茄、絲瓜、苦菜、芥藍、蓮藕、綠豆等。

五不可過貪冷食。過量食入冷食會使胃黏膜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影響食欲。

六飲食有節。飲食適時、適量、適溫、營養適中;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合理;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合理選食多樣化的天然食品。少食油炸、醃制、臘味品;不喝高度酒。

三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機體大量出汗,不但水分丟失,還流失大量的鉀、鈉。應適量增加含鉀較高的食物,如香蕉、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大蔥、芹菜、毛豆、綠茶、海帶等。

四要補充清熱、利濕的食物。長夏多濕既傷腎氣又困脾胃,所以要補充既清熱又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冬瓜、黃瓜、草莓、番茄、絲瓜、苦菜、芥藍、蓮藕、綠豆等。

五不可過貪冷食。過量食入冷食會使胃黏膜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影響食欲。

六飲食有節。飲食適時、適量、適溫、營養適中;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合理;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合理選食多樣化的天然食品。少食油炸、醃制、臘味品;不喝高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