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艾草的功效與4大妙用

艾草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

苦燥辛散, 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 為婦科要藥。 用治脘腹冷痛, 經寒不調, 宮冷不孕等證, 如艾附暖宮丸。

炒炭止血, 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 崩漏帶下, 妊娠胎漏, 如膠艾湯。 本品搗絨, 製成艾條、艾柱, 外灸能散寒止痛, 溫煦氣血。 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 祛濕止癢。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 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 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 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 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藥用特性: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每至端午節之際, 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 稈枯後的株體泡水薰蒸以達消毒止癢, 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薰蒸。 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 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 現代實驗研究證明, 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 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的妙用

艾灸, 中醫認為, 它有溫陽補氣、舒經通絡、化淤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夏季是四季中陽氣最旺的時節, 這時溫補陽氣, 有天地助力, 最為有效。 艾灸療法是點燃艾草製成的艾條, 在身體需要施治的穴位上熏炙,

使艾葉的藥氣和火力溫度透達肌骨經脈, 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但在做艾灸時要注意以下禁忌:溫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也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而應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 以幫助身體排出毒素;飯後一小時內不宜艾灸;經期、高熱病人、大饑大飽、過度疲勞、身體紅腫的人都不適宜用艾灸。

艾葉有消毒、辟穢、殺蟲等保健作用,所以用艾葉洗澡對身體有一定好處。 艾葉水的製作沒有特殊要求, 如果洗澡用, 先把艾葉沖洗一遍, 洗掉浮塵, 然後放在鍋裡煮, 開鍋後5到10分鐘, 將艾葉撈起, 把水倒入浴盆即可。 艾葉中含有的揮發油具有明顯的鎮咳、祛痰及抗過敏作用。 所以用艾葉煎液熏洗雙腳有止咳作用。

一般來說, 艾葉外用無不良反應, 中毒的可能性較小, 但也不應太濃, 一般艾葉取20至30克為宜, 但不宜久用, 咳止即停。

蚊蟲肆虐的季節, 靠殺蟲劑和電蚊香驅蚊難免有健康隱患, 可用艾葉, 將適量艾葉浸泡於山茶油中, 置於玻璃瓶裡一個月, 待艾葉的成分都析出到油中後, 就會散發濃郁的艾香, 再將這浸泡油過濾後加入薰衣草、薄荷、檸檬草等精油, 裝入滾珠瓶, 就是隨身攜帶的最環保的防蚊利器了。

中國古人就有食艾葉的習慣, 中醫認為, 艾葉是味很有療效的中藥, 可謂功能多多。 艾葉性溫, 歸肝、脾、腎經, 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有虛寒性月經不調、經血過多、腹部疼痛等困擾的女性可以適當食用艾葉。 艾葉含有桉油精、側柏酮等成分,

有止咳、平喘、抗菌抗過敏等作用。 艾葉天然帶有清新之氣, 適合與各種食材混搭。 比如用艾葉炒豆腐、包餃子或裹上麵粉蒸, 都可是最大限度突出艾葉淡淡清香味的食譜。 艾葉與肉類放在一起燉湯, 補氣攝血, 健脾寧心。 艾葉隱做成的食物大部分人群都適合食用, 但陰虛血熱者應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