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亞急性☆禁☆感染性心內膜炎

概述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遠較急性者為常見且重要。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多發生於風濕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與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與二葉主動脈瓣等器質性心臟病。

病因
多發生於風濕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與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與二葉主動脈瓣等器質性心臟病。個別亦有發生于原無心臟病的基礎上,本病病原多為條件性致病菌,如草綠色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產鹼桿菌和腸球菌等。少數為黴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為多。感染途徑:草綠色鏈球菌感染常與口腔手術有關,腸球菌常發生於泌尿道手術或流產分娩後,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黴菌感染常發生於心內手術後。

症狀
大多數病例起病緩慢,低熱、乏力、疲倦,少數起病急,有寒戰、高熱或栓塞現象,部分患者起病前有口腔手術,呼吸道感染,流產或分娩的病史。
一、全身性感染:發熱最常見,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熱一周以上,不規則低熱,多在37.5 ℃-39℃之間,也可為間歇熱或弛張熱,伴有乏力、盜汗、進行性貧血脾腫大,晚期可有杵狀指。
二、心臟表現:固有的心臟病的體征,由於贅生物的增長或脫落,瓣膜、腱索的破壞,雜音多變,或出現新的雜音。若無雜音時也不能除外心內膜炎存在,晚期可發生心力衰竭。當感染波及房室束或室間隔,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心律失常少見,可有早搏或心房纖顫。
三、栓塞現象及血管病損。
(一)皮膚及粘膜病損。可在四肢以皮膚及眼鹼結合膜、口腔粘膜成批出現瘀點,在手指、足趾末節掌面可出現稍高於表面的紫或紅色的奧氏結節,也可在手掌或足部有小結節狀出血點,無壓痛。
(二)腦血管病損。可有以下幾種表現:
①腦膜腦炎。②腦出血。③腦栓塞。④中心視網膜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三)腎栓塞:最常見,約占1/2病例。
(四)肺栓塞:常見於先天性心臟病並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例,贅生物多位於右心室或肺動脈內膜面,發病急,胸痛,呼吸困難,咳血,紫紺或休克。若梗塞面積小,也可無明顯症狀。

檢查
一、血培養:陽性可確定診斷,並為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二、血象:有進行性貧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增高。
三、血沉增快。
四、尿常規:有蛋白尿及血尿,約1/3晚期病人有腎功能不全。
五、超聲心動圖:心瓣膜或心內膜壁有贅生物,及固有心臟病的異常表現。

治療
一、抗生素的應用:選擇抗生素要根據致病菌培養結果或對抗生素的敏感性。應用抗生素的原則:①選用殺菌劑,如青黴素、鏈黴素、先鋒黴素、萬古黴素等。②劑量要大。按體外殺菌濃度的4-8倍給藥。若作殺菌滴價測定,以患者血清二乘積稀釋加入血培養出來細菌,如1:8或更高滴價無菌生長,表示抗生素有效和劑量已足。③療程要夠。一般需4-6周,對抗生素敏感性差的細菌或有併發症的頑固病例可延長至8周。④儘早治療。在連續血培養4-6次後即開始試驗治療,根據臨床特點及可能的感染途徑,致病菌可選用兩種不同抗菌譜的抗生素聯合應用。
二、藥物選擇:
(一)致病菌不明確者:β-內醯胺環類抗生素(青黴素、頭孢黴素)和氨基甙類抗菌素(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聯合應用對大多數細菌有殺滅作用,故可首先選用。
(二)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時,可選用前述藥物聯合治療。
(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亦可選用頭孢黴素。
(四)黴菌感染可用二性黴素,首次10mg加入液體中靜滴,後每次增加5-10mg/d,直到0.5-1mg/kg/d,總劑量達3.0g,共6周。
三、治癒標準及復發:治療後體溫恢復正常,脾臟縮小,症狀消失者,在抗生素療程結束後的第一、第二及第六周分別作血培養,如臨床未見復發,血培養陰性,則可認為治癒。本病復發率約5-10%,多在停藥後6周復發,復發多與下列情況有關:①治療前病程長,②抗生素不敏感,劑量或療程不足,③有嚴重肺、腦或心內膜的損害。有上述情況者治療時抗生素劑量應增大,療程應延長,復發病例再治療時,應採取聯合用藥,加大劑量和延長療程。
四、手術治療:下述情況需考慮手術治療:①瓣膜穿孔,破裂,腱索離斷,發生難治性急性心力衰竭。②工人瓣膜置換術後感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③併發細菌性動脈瘤破裂或四肢大動脈栓塞。④先天性心臟病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經系統治療,仍不能控制時,手術應在加強支持療法和抗生素控制下儘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