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活血止痛中藥——楓香脂

【植物別名】白膠香、楓脂、白膠、芸香、膠香。

【植物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乾燥樹脂。 主產於浙江、江西、福建、雲南等地。

【藥性】辛、微苦,

平。 歸脾、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活血, 解毒止痛, 止血;生肌。 主癰疽, 瘡疹, 瘰鬁, 齒痛, 痹痛, 癱瘓, 吐血, 衄血, 咯血, 外傷出血, 皮膚皸裂。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調敷或制膏攤貼, 亦可製成熏煙藥。 內服:煎湯, 3-6g;一般入丸、散劑。

【注意】孕婦禁服。 《得配本草》:內服多不宜。

【附方】《說文》:楓, 木也。 厚葉弱枝, 善搖。 言其樹葉因風而搖, 楓之為名, 由此而得。 《本草圖經》雲:《爾雅》謂‘楓為(木聶) (木聶)。 ’言天(大)風則鳴鳴(木聶) (木聶)也。 此又引《爾雅》之文, 釋楓之取義, 與風動有關。 楓有脂而香, 故又稱楓香。 楓香脂由膠狀樹脂凝結而成, 呈黃白色, 故又名白膠香。

【各家論述】1.論楓香脂主血熱生風 繆希雍:楓香脂, 為活血涼血之藥。 凡熱則生風, 又血熱則壅而發癮疹, 風火相搏則為浮腫,

苦平能涼血熱, 兼辛又能散風, 故主血熱生風之證。 風火既散, 則肌肉和而浮腫自消。 齒痛亦因風熱上攻, 風熱既散, 則痛自止矣。 (《本草經疏》)2.論楓香脂治諸血證 ①張石頑:《千金》治咳唾膿血, 取其開發肺氣也。 (《本經逢原》) ②趙其光:其葉霜後即丹, 其脂采於冬, 辛苦而平是金得火, 以生水, 為活血化血之妙品, 故治吐、衄、咯血。 (《本草求原》)

【臨床應用】1.小金片 白膠香150g, 沒藥(醋制)75g, 當歸75g, 乳香(醋炒)75g, 木鱉子(去殼、油)150g, 地龍(去土酒炒)150g, 草烏(制)150g, 五靈脂(醋炒)150g, 京墨12g, 麝香30g。 以上十味, 除麝香另研細粉外, 其餘白膠香等九味粉碎成細粉, 過篩, 用糯米粉300g打糊制粒, 乾燥後加入麝香細粉, 混勻, 壓片, 每片重0.32g, 相當於原藥材0.24g。 為暗灰色;氣微, 味微苦、辛。 功能消腫拔毒。 用於痰核流注,

乳岩瘰鬁, 橫痃惡瘡, 一切陰疽初起。 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每次4片, 每日2次。 孕婦忌服。 (《山東省藥品標準》1986年)2.小金丹 白膠香(煎膏)、草烏、五靈脂、地龍肉、木鱉子(去皮)各150g, 乳香、沒藥、當歸各75g, 香墨12g, 麝香30g。 以上十味, 除麝香外, 餘藥共為細粉, 兌入麝香, 和勻, 用白麵300g打糊為丸, 每丸幹重0.6g。 功能活血、消結、散毒。 用於瘰鬁乳岩, 橫痃, 貼骨疽等症。 每次2丸, 每日2次, 黃酒送服, 溫開水亦可。 忌飲燒酒及食生冷, 孕婦勿服。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