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你扔的塑膠袋可能爬上餐桌

“科學美國人”網站10月29日報導稱, 華東師範大學施華宏博士研究團隊的研究人員從中國各地超市購得了15個品牌的普通食鹽, 在食鹽顆粒中發現了用於生產普通塑膠水瓶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還有聚乙烯、玻璃紙和其他多種塑膠。 其中, 海鹽受塑膠污染的程度最高, 每磅海鹽中有1200多個塑膠微粒。 鹽湖、鹽井和鹽礦生產的食鹽, 塑膠微粒含量在每磅15~800個左右。 隨後, 該報導被國內外眾多媒體轉載或引用, 引起了公眾對我國食鹽安全的討論和擔憂。

《生命時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施華宏博士, 但他本人不在國內,

無法作出回應。 隨後, 記者聯繫了與施華宏同屬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道季教授。 李道季說, 該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海洋微塑膠進入人類食物網的途徑。 比如, 除了進入魚類、貝類和蝦類等海產品外, 海洋微塑膠是否還會進入非海洋生物食品。 由於海產食用鹽直接來源於海水, 所以選擇了它, 完全是因為方便。 外媒標題和部分文字凸顯“中國食鹽”和“中國消費者”, 有“駭人聽聞”之嫌。 而且, 某些報導的資料嚴重失實, 論文原文中海鹽每千克微塑膠含量最高為681個, 媒體卻報導為每磅約1200個, 與論文中資料和觀點完全不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微塑膠很陌生。 事實上, 早在上世紀70年代, 海洋微塑膠污染的相關研究就已經開展。

然而直到2001年, 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 海域水體中微塑膠的密度每立方米約有上億個, 該問題才再次引起各國政府、媒體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2004年, 英國科研人員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膠碎片的論文, 首次提出微塑膠的概念, 其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微米的塑膠纖維、顆粒或者薄膜。 環境中發現的微塑膠大多在微米級別, 肉眼往往難以看見。

這些微塑膠究竟來自哪裡呢?塑膠製品因輕便、彈性好和耐用, 被人類廣泛應用, 2013年全世界塑膠產量近3億噸。 然而, 令人遺憾的是, 大量塑膠垃圾卻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 研究表明, 全球192個沿海國家僅2010年向大海輸入的塑膠垃圾量大約在400萬噸~1270萬噸左右。

塑膠在海洋中逐步積累, 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膠垃圾的量估計高達25萬噸之多, 海洋幾乎成了一個“塑膠世界”。 因此, 除了中國, 微塑膠同樣可能存在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食鹽中。

事實上, 目前環境中微塑膠無所不在。 如研究人員發現德國的啤酒中每升的微塑膠含量高達150個, 蜂蜜中每千克最高達400個, 加拿大的養殖貽貝每千克軟組織中最高達1.3萬個。 根據平均年攝入量計算, 歐洲人通過食用貝類, 每人每年最高會攝入1.1萬個微塑膠。 而根據目前分析的資料, 每人每年通過食用海鹽攝入的微塑膠最高含量為1000個。

很多人不禁要問, 微塑膠是否會成為人體健康的新威脅?李道季說,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由於暴露途徑複雜和檢測困難, 暫時無法估算一個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會攝入多少塑膠。 相比之下, 從食鹽中獲取的微塑膠微乎其微, 公眾對含有微塑膠的食鹽無需過分擔憂。 食鹽微塑膠只是我們生活產品受到微塑膠影響的一個例證, 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警示。 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看來, 微塑膠可能不被人體吸收, 但也不排除有的微塑膠“神通廣大”, 從胃“登堂入室”進入人體循環系統, 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不確定性的影響。

其實, 我們都是海洋塑膠垃圾的製造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使用的塑膠袋和一次性塑膠瓶, 都可能是海洋微塑膠的來源, 食鹽中的微塑膠或許就是你在不經意間拋棄的一個塑膠袋,

在它“粉身碎骨”之後, 又幽靈般地爬上了你的餐桌, 看不見, 摸不著, 卻自食其果。 李道季表示, 我國的限塑令對減少塑膠垃圾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但不能僅依靠政府和企業。 我國是人口大國, 如果每個人都少製造一點塑膠垃圾, 那麼其合力將是驚人的。 把對食鹽中微塑膠的擔憂轉化成日常的環保行動, 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