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傷寒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Shānɡ Hán Cǎo

【英文名】Herb of Ashycoloured Ironweed

【別名】夜牽牛、星拭草、寄色草、返魂香、消山虎、假鹹蝦、枝香草、紅花一枝香、四眼草、天紅草、拐棍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onia cinerea (L.) Less.[V. ab-breuiana (Wall.) DC.]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全草, 洗淨, 曬乾切或鮮用;秋冬挖根, 洗淨, 切片, 曬乾。

【原形態】夜香牛 一年生草本, 高20-80cm。 莖直立, 柔弱, 少分枝, 有縱條紋, 被貼伏短微毛。 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條形、披針形或鞭形, 長2-7cm, 寬0.5-2.5cm, 先端鈍或短漸尖, 基部漸狹成楔形, 邊緣有淺齒, 少有近全緣, 兩面貼伏短毛, 側脈3-4對, 背脈明顯;近枝端的葉較狹而小。

頭狀花序15-20(或更多)個, 在枝端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總苞鐘狀, 直徑5-6mm, 總苞片4層, 條狀披針形, 銳尖, 常紫色, 外面有貼伏短微毛;花托平, 有邊緣具細齒的窩孔;藥冠管狀;淡紅紫色, 長5-6mm, 被疏短微毛, 具腺, 先端5裂, 裂片線狀披針形, 小花約20朵, 兩性;瘦果, 圓柱形, 長約2mm, 有線條, 被微毛和腺點;冠毛白色, 2層, 外層極短。 花期全年。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曠野、田邊、路旁或密林、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分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

1.全草中分得香葉木素(diosmetin)。 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 木犀草素(lute-olin), 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

2.從新鮮花中分得木犀草素, 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 異葒草素(isoorientin), 金對草素(chrysoeriol)。

3.從根中分得5,

17(20)豆甾二烯[stigmast-5, 17(20)-dien-3β-ol], 36-甲基二十七碳酸(36-methylheptacosanoic acid), 豆甾醇(stigmasterol), 穀甾醇(sitosterol), α、β-香樹脂醇(α、β-amyrin), ξ-香樹脂乙酸酯(ξ-amyrin acetate), α-、β-香樹脂醇乙酸酯(α-、β-amyrin acetate)。 3β-乙醯氧基-13(18)-烏蘇烯[3β-ace-toxyrus-13(18)-ene], 24-羥基-14-蒲公英賽烯(24-hydroxy-taraxer-14-ene)。

4.roxytigloyloxy)-hirsutinolide-13-O-aceta-te], 白前內酯(glaucolide)E, 19-羥基白前內酯E(19-hydroxyglau-colide)E, 夜香牛內酯-8-O-(4-羥異丁烯酸酯)[vernocinerolide-8-O-(4-hydroxymethacrylate)]。

【藥理作用】種子可作驅蟲劑;葉有弱的抗菌作用, 但對瘧原蟲無效。

【性味】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除濕;解毒。 主感發熱;咳嗽;急性黃疸型肝炎;濕熱腹瀉;白滯;親瘡腫毒;乳腺炎;鼻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鮮品30-60g。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或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