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治療胃熱的中成藥有哪些

在炎熱的夏天是調理身體最好的時節, 很多人都會選擇去中醫館開一些調理身體的中藥。 中藥相比較西藥而言是重在調理, 過程是講究循序漸進的, 我們在夏天時最容易上火, 導致胃熱, 出現口臭舌苔變白的情況, 這時候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中藥進行調節, 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能夠治療胃熱的中成藥。

“急則治標”, 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 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 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 原“治大病後, 虛煩不得眠, 此膽寒故也, 又治驚悸”。 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 該方組方簡, 性質平和, 通過靈活加減, 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 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範圍。 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 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

陳皮理氣和胃, 氣行則濕化, 茯苓健脾滲濕, 甘草調和諸藥, 益氣和中, 生薑、大棗健脾和胃, 使土健以勝濕, 枳實下氣導滯消積, 祛痞助濕化, 竹茹甘寒降逆和胃, 清熱消痰。 共奏祛邪扶正, 化濕清熱, 理氣導滯之功效。 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 化濕而不助熱。 清熱而不助濕, 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 臨證需審證求因, 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 靈活加減。 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 痞悶不舒, 噁心納呆, 口幹不思飲或飲而不多, 口中粘膩, 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 舌質淡紅或紅, 舌苔黃膩, 脈弦滑數或緩。 濕重於熱加蒼術、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並重去生薑、大棗, 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濕較少見, 亦不能過用寒涼,

在濕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 加萊菔子、焦檳榔, 使熱從大便而去。 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 外感引發的脾胃濕熱, 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 表裡同治。 脾胃濕 熱證患者, 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 粘性較大, 此時重用蒼術, 以芳香疏化水濕, 醒脾助運。

需要注意的是, 熱屬陽, 濕屬陰, 清熱用涼藥, 涼則助濕, 治濕用溫藥, 溫則助熱, 加之治濕藥多香燥, 易耗傷津液, 故臨證需仔細辨別, 用藥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 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 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 即是濕熱並重, 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 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 理氣有助祛濕,

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 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

治法:理氣健脾, 化濕清熱。 溫膽湯加減。 處方:陳皮10g, 制半夏15g, 茯苓30g, 竹茹10g, 藿香10g, 蒼術15g, 厚樸 12g, 菖蒲12g, 苡仁20g, 黃芩10g, 甘草6g。 服藥4劑, 上腹脹滿痞悶減輕, 厚膩苔變薄, 前方去藿香、竹茹, 加焦楂、神曲各15g, 改蒼術為白術15g, 繼服10余劑, 諸症基本消失, 進食覺香, 食量仍少, 大便軟而量少, 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膩苔, 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鞏固療效。

以上就是有關治療胃熱的中成藥, 我們在感覺自己脾胃濕熱的時候, 或者是出現上訴的症狀時, 最好是能夠去醫院找醫生進行確診, 開點中成藥回家進行調養。 在日常的飲食中注意吃一些比較清淡爽口的食物,

不能過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對病情有很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