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小青楊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吉林中草藥》

【拼音名】Xiǎo Qīnɡ Yá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小青楊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樹枝嫩皮,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喬木, 高達20m, 樹冠廣卵形。 樹皮灰白色;老時淺溝裂。 幼枝有棱, 萌枝棱更著, 小枝圓柱形。 芽圓錐形, 黃紅色, 有粘性。 葉菱狀橢圓形、菱狀卵圓形、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4-9cm, 寬2-5cm, 邊緣具細密交錯起伏的鋸齒, 有緣毛;葉柄圓柱形, 長1.5-5cm;萌枝葉較大, 長橢圓形, 邊緣呈波狀皺曲, 葉柄較短。 雄花序長5-8cm;雌花序長5.5-11cm, 子房圓形或圓錐形, 柱頭2裂。 蒴果近無柄, 長圓形, 長約8cm, 2-3瓣裂。 花期3-4月,

果期4-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長海拔2300m的以下的山坡、山溝和河岸。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樹皮含柳匍匐甙(salireposide), 水楊甙(salicin), 2, 6-二甲氧基對苯醌(2, 6-dimethoxy-p-benzoquinone), 鄰苯二酚(catechol), 香草酸(vanill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丁香酸(syringic 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nic acid), 壬二酸(nonanedi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及亞麻酸(linolenic acid)等。

【藥理作用】小青楊水煎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乙醚提取均用抗菌作用。 抑菌實表明:小青楊樹皮中分離出的成分, 2, 6-二甲氧基對苯醌、鄰苯二酚、香草酸、阿魏酸、水楊甙、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肉桂酸、壬二酸、咖啡酸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其中以2, 6-二甲氧基對苯醌活性最強, 14.5×10-6, 7.25×10-6,87×10-6和87.8×10-6可分別完全抑制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的生長。

2, 6-二甲氧基對苯醌、鄰苯二酚、水楊甙、壬二酸和咖啡酸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協同作用;特別是2, 6-二甲氧基對苯醌與咖啡酸, 水楊酸與壬二酸對痢疾桿菌的協同作用最為明顯;它們的抑菌濃度分別由原來的14.5×10-6,567.5×10-6,261.3×10-6,和125.9×10-6降到3.6×10-6,114.8×10-6,32.7×10-6和31.5×10-6.實驗證明小青楊注射具有明顯的抑菌、抗炎和利尿作用, 而且無副反應。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 主頑癬瘡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