檜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Guì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圓柏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bina chinensis (L.) Ant.[Juiperus chinensi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喬木, 高可達20m, 胸圍達3.5m。 樹皮深灰色, 縱裂, 成長條片;幼樹枝條斜上伸展, 樹冠尖塔形或圓錐形, 老樹下部大枝近平展, 樹冠廣圓形。 葉二型:鱗葉及刺葉;生鱗葉的小枝近四棱形, 徑1-1.2mm, 鱗葉先端鈍尖, 背面近中部有橢圓形微凹的腺體;刺葉3葉交叉輪生, 長6-12mm, 上面微凹, 有2條白粉帶。 雌雄異珠, 稀同株;雄球花黃色, 橢圓形, 長2.5-3.5mm。 毬果翌年成熟, 近圓形, 徑6-8mm, 熟時暗褐色, 被白粉。 種子2-4, 卵圓形, 扁, 先端鈍, 有棱脊及少數樹脂槽。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中性土、鈣質土及微酸性土壤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北、西南及長江流域至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生鱗葉的小枝近圓柱形或近四棱形。 葉二型, 即刺狀葉及鱗葉, 生於不同枝上,
【化學成份】葉含穗花杉雙典酮(amentoflavone), 扁柏雙黃酮(hinokifavone), 芹菜素(apigenin), 扁柏雙黃酮甲醚(monomethyl ether of hinokiflavone)。 種子含脂肪油及甾醇。
【藥理作用】取檜樹幹碾碎之粉加水蒸餾 l小時, 得強烈香味之蒸餾液。 在試管中3%濃度可抑制許蘭氏黃癬菌、鐵銹色毛癬菌;5%可抑制紅色表皮癬菌、黃癬菌蒙古變種;10%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作用, 但對白色念珠菌及申克氏孢子絲菌全無抑制作用。
【性味】辛;苦;性溫;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散寒;活血解毒。 主風寒感冒;風濕關節痛;蕁麻疹;陰疽腫毒初起;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鮮品15-30g。 外用:適量, 搗敷, 煎水熏洗或燒煙熏。
【附方】①治風寒感冒:鮮檜小枝或葉五至七錢。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殺蟲除穢, 散結解毒。 治蕁麻疹, 硬結腫毒初起。
2.《福建中草藥》:祛風散寒, 活血消腫。
【摘錄】《中華本草》